言!
封建帝王時代,君王之語為諭,算是聖旨。所以君王不能玩笑,更不能信口開河,吹噓妄言。
本來有人揣測,玉米,尤其是這個土豆的產量有假,可能是皇帝為穩定人心,忽悠天下的手段。
但李世民幾句慷慨陳詞之後,眾人盡皆放棄這一想法。紙包不住火,總有一天這些作物要推廣天下,到時候畝產多少,天下盡人皆知,謊言便會被戳穿。
帝王誠信危機,後果何其嚴重不言而喻,李世民不傻,絕對不會犯這樣的低階錯誤。
所以這是真的,土豆的畝產少則十幾石,多則三四十石,產量讓人驚訝,亦讓人驚喜。
李世民悠悠道:“朕昔年登基時曾祈求上天,願天下無饑饉,大唐無餓殍……而今有了這幾樣新作物,再加上君臣民上下一心,必可達成。”
外行聽熱鬧,內行明白人卻聽出了弦外之意。
李世民是怎麼登基為帝的?玄武門之變後軟禁高祖,以太子之名攝政掌權,一個月後李淵便被迫禪位了。前幾日洛陽流言四起,聲稱大雨洪水是上天對其玄武門之變的懲罰,根據便在此處。
但此刻,李世民明明白白告訴天下人,登基的時候我向上天許下的願望要達成了,意味著什麼?
上天能夠滿足他的祈願,說明上天對他並無怪罪,並無不滿,亦可理解為上天認可其帝王身份。
老天爺都不反對,繼位便是順理成章,其他人再多嘴合適嗎?
天下無饑饉,大唐無餓殍,多宏偉,多仁愛的願望啊,此舉足以收買人心,讓老百姓滿心憧憬。
不過實現有一個前提——君臣民上下一心。老百姓為了填飽肚子肯定會辛勤勞作,皇帝已然兢兢業業,但重點便落在“臣子”身上了。
所謂上下一心,臣子們要上奉皇命,下撫黎民。一句話,不要妄言,不要鬧事,與皇家一條心,否則就是有負黎民,有負蒼天。
這話是說給誰聽的不言而喻,李世民相信該明白肯定能明白,以後誰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要掂量一下能否扛得起這頂大帽子。
這是李世民東巡最重要的意圖,原本計劃用某些方式敲打山東世家門閥的。卻不想先有謝逸獻種,又遇到大雨水災,偏生有些人不安分,故意造謠生事,致使流言四起。
於是乎,李世民將計就計,用這樣一個方式做出回應。
說到震撼力,有什麼比畝產三四十石的糧食更震撼?玉米和土豆問世,天下民心安定,流言還有什麼效用?
皇帝得了民心,軍政大權在手,根基穩固。那麼順君者昌,逆君者雖未必亡,卻必衰之,往後該如何行事,世家門閥少不得要掂量掂量。
此時此刻,很多不明就裡的官員突然回過神來,難怪皇帝拒不納諫,非要強行辦文會。原來是成竹在胸,大有深意啊!
佩服!敬畏!
“臣等定盡心竭力,輔佐陛下達成願望。”廣場上數百人異口同聲,宣告了李世民的目標達成。
謝逸隨後又介紹了辣椒和番茄,餐桌上多了兩樣果蔬自然是好事。不過到底沒有糧食那麼重要,那樣震撼,或者說眾人仍舊沉浸在震撼中尚未能自拔……
李世民滿面春風,心情暢快道:“閒話不多說了,今日是李泰邀約舉辦的文會,朕不能再鳩佔鵲巢了,本末倒置,青雀,開始吧!”
眾人幾乎當場噴血,皇帝陛下你也忒……到底哪個是主,哪個才是次,何必這麼虛偽呢?文會個毛線,現在誰還有心情吟詩論文?
李泰心裡亦頗不是滋味,這場文會壓根就是老爹利用他和李承乾兩人搞出來的政治秀,這會再提文會,真是有點文不對題的感覺。尤其是看到謝逸大出風頭的情景,心情更加晦暗。
“諸位,今日乃是中秋,大家就以秋、月,或農事為題,作詩寫文,效古人蘭亭雅集如何?”李泰起身,朗聲笑言。
魏王邀約,皇帝親臨,誰敢推辭?何況有很多才俊士子本意是來參加文會,意圖揚名得魏王青睞的,自然是早有準備。而今皇帝君臨,百官在座,更是欲欲躍試,爭取一鳴驚人,聞達於朝堂。
“謝逸,素聞你詩文不錯,也露一手吧!”
謝逸正準備坐下喝杯酒水,潤潤嗓子,卻聽到李世民突然在上面喊了一嗓子。這種活動,謝逸本來沒什麼興趣,但皇帝發話就全然不同了。
很明顯,李世民的話並非商量之語,而是命令,不可違抗。而且還有明確的潛臺詞,不能敷衍了事,必須寫出好詩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