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吟許久之後說道:“屬下說不上來,這種事最好是諮詢一下杜長史。”
“是,杜長史見多識廣。肯定能夠把握到父皇的心意,但他如今不在長安,所以此事……”李泰無奈地搖搖頭,甚為遺憾。
杜楚客是工部尚書。前段時間黃河發了大水,洛陽以東的運河因而毀壞,影響了漕船通行。長安人口眾多。糧食全部依賴從江南而來的漕運,要是出了問題,長安軍民就要餓肚子了。
所以儘快修復運河是天大的事情,他這個工部尚書不得不急匆匆地前去,主持維修大事。以至於不在長安,顧不上魏王府的大小事宜,讓李泰問計無門。
一個重要的智囊很要緊,尤其是一個見多識廣,能夠在紛繁的水霧裡看透真相的智囊就更少了。
朝堂上這樣的人倒是不少,但都是位列宰輔,三公九卿,斷然不會輕易摻和到皇子之中,更不會輕易在立儲的事情上輕舉妄動。
運氣好了是從龍之功,運氣不好了會是什麼下場?侯君集的前車之鑑猶在,時時警醒。
對於這些位高權重的大臣而言,將來無論是哪個皇子登基,都少不得依賴重用他們,何必為了更進一步而冒險呢?
當然了,其中也不乏有些許特殊之人,出於某些特殊原因會對儲君之位有想法,但也都十分謹慎。
李泰也是無奈,身邊可用的也唯有杜楚客這麼一個人,偏生如今還不在長安,歸期不知。他也曾想過求助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誰知道求助無門啦!
自打李承乾出事之後,長孫無忌便以養病為由直接躲到了南山別院裡,據說現如今還在參禪悟道,如今還升爐煉丹。
堂堂國舅,當朝司空,竟然搞起了這些事情,長孫無忌是真的醉心黃老之學?李泰倒覺得長孫無忌是想避開一些人,其中就包括自己。
老奸巨猾!
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讓李泰很是不安,所以他只得召集起一部分水平有限的智囊。
魏王府裡從來不缺人才,前幾年編撰《括地誌》,王府裡設有文學館,聚集了不少人才。以往因為太子在位,作為親王的李泰只敢公開編書,搞些文壇盛事,卻不敢明目張膽地搞神馬陰謀詭計。
現在東宮空懸,便少了很多顧忌,李泰便從中挑選了一些人,在劉軒的帶領下成為自己的智囊團。雖然都比不上杜楚客,但有道是三個臭皮匠能抵一個諸葛亮,好歹也能有些效用。
智囊團首先得一個任務便是揣度皇帝陛下的心思,為什麼皇帝陛下沒有立即應允魏王殿下的請立太子的請求?並且提出了應對之策。
還別說,臭皮匠們認分析了許久,還真得出了一個結論。他們認為是李承乾和李佑的兩場謀反刺激到了皇帝陛下,讓他對手足相殘之事甚為介意。當然了,這也可能與皇帝陛下擔心玄武門之變的悲劇重演有關係。
這番結論一下子點醒了李泰,似乎確實是這個道理,父皇是有顧慮,顧慮自己將來不能夠善待兄弟!(未完待續。)
第四〇八章 殺子求儲
癥結找到了,給出合適的對策又成為新的難題。
李二陛下顧慮的是皇子們兄弟失和,上演手足相殘的悲劇,這完全不是杞人憂天。
自古以來,因為皇位上演的手足相殘,甚至父子相殺的例子實在太多。何況本朝李二陛下也開了個壞頭,玄武門之變已經是個典範。
就像李承乾說的,是父皇你在玄武門上弄出了什麼以幼代長,武力血腥奪位的先例,兒臣效仿何錯之有?
這話說的也沒錯,李承乾可以以此為先例,其他皇子也完全能以此為藉口。
為了避免這種悲劇重演,玄武門之變登基之後,李世民便立即以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就是為了防止紛亂出現。
可是這並未完全阻止皇子有二心,李泰、李恪、李佑等人都有相似的行為。更何況如今嫡長子被廢,東宮大位空懸,皇子爭鬥就越發明顯。
兄弟之間已經有了嫌隙,這將來……
都是自己的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無論哪一個都捨不得,萬一將來手足相殘……這是任何一個父親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毫無疑問,這個新的太子人選除了能力本事之外,必須得仁厚,保證兄弟之間手足和睦。
在這一點上,李泰雖然沒有什麼重大劣跡,卻也沒什麼優勢。相比之下,倒是晉王李治素來仁厚,與諸皇子公主相處甚好,乃是有目共睹的。
更為要緊的是,前些日子廢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