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張濟又是怎麼做的呢?張濟覺得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根本就沒想過蔡琰這支部隊就是來攻打弘農的。張濟判斷了一下雙方的兵力,覺得自己有很大的優勢,立即便要點兵衝殺過去。
還好有個張繡攔了一下。但張繡阻攔的理由,卻是把郟縣當著一座城池,“如若硬攻,恐我軍傷亡不小。”張繡的想法是:“我軍可遺小隊,假裝押運糧草往東而去,吸引敵軍來搶。敵軍動,我軍則動。倘若敵軍不動,我軍亦隱忍不出。”
注意這裡,張繡的主意本來是不符合兵法的。但是,假如蔡琰不動,“敵軍不動,我軍亦隱忍不出”,其效果就與兵法上的正解相同了。而且張繡還說:“我軍拒弘農,有山地十一縣補給。而敵軍遠來,需千里運糧。敵軍耗不過我軍。若耗到敵軍缺糧,則不攻自潰也。”也可以算是歪打正著了吧。
但是。蔡琰是誰?這可是古今第一才女。蔡琰又怎會不動?
蔡琰欲攻弘農,當時能夠調動的兵力為一萬五,而弘農則有兵五萬。且弘農城高池深,蔡琰又沒有什麼攻城器械。一般來說,是攻不下來的。也就是說,蔡琰要做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敵軍太強大了。那麼,敵軍有破綻沒有呢?就這樣憑空猜想又怎麼能夠知道呢?派偵騎探查,又能知道多少呢?蔡琰認為,只有透過戰爭的本身,才能有效地發現敵軍的破綻。為此,蔡琰丟擲了一個巨大的魚餌,以一千士兵的生命,一千架馬車一千匹馬的財富,去吸引敵軍攻擊。然後在戰鬥之中,去了解敵軍。
這樣的用兵方式在三國之中誰曾有過呢?賈詡,被稱為毒士;乃以歷史上勸李傕殺入長安為依據,指的是賈詡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顧漢室興衰的行為。主動犧牲千名士兵性命,卻只為了換取一個偵查敵軍的機會,這樣的用兵,實際上前所未有,就連田潤、田蘭也不會這樣做。
看上去,蔡琰很有武則天的潛質了。其實也不全是。紙上談兵的時候,士兵。只是一串串數字,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蔡琰這樣用兵,主要還是她自紙上談兵而來,第一次實戰,還沒有與普通士兵建立感情的原因。蔡琰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
……
偵察到了,敵軍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張濟軍的步兵,不強,也不弱,普通。但那支騎兵夠強。不僅如期地吞下了巨大的魚餌,而且還幾乎將趙雲帶領的兩千士兵殲滅殆盡。這一支騎兵,是張濟的最大優勢。必然也是張濟的最大弱點。若這支騎兵處於危險之中,張濟必定會派兵救援。
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就簡單了,就是如何能夠讓這支騎兵處於危險之中。蔡琰的第一反應是挖陷阱。但對方有五千騎兵,不可能挖那麼大的陷阱。第二反應是挖小坑,絆馬腿,又因為土質不夠堅硬而不能成功。然後蔡琰還想過撒荊棘等等。最後,蔡琰決定用絆馬索。
次日,張繡繞道自東而來,讓蔡琰的絆馬索落空。敵情有變,蔡琰亦變。最後,蔡琰想到了地蹚槍兵,想到了以車衝馬,戰勝騎兵已經有了十足的把握。然而,這不是蔡琰的目的。蔡琰的目的是要佔領弘農,因而必須得放出幾個求援的騎兵。
當時,蔡琰還想過一策。就是伏擊這幾個求援的騎兵,其中再留幾個活口。然後讓自己計程車兵化裝為潰敗的騎兵,卻詐開弘農的城門。但是,蔡琰所帶士卒中並沒有專門的騎兵。雖然有拉車的馬匹,但若要化妝為騎兵,還需要鞍韉等物品,最多隻能化妝出幾十人。幾十個人,連詐來的城門都守不住。而且,就算守住了城門,後續部隊衝進城內,也很難保證能夠戰勝弘農的四萬士兵。
那就伏擊援軍吧。伏擊援軍,可以大量地消滅敵軍有生力量。讓本來兵多的弘農城變成兵力空虛。
至此,佔領弘農城的計劃已經形成。接下來,就是要驗證幾個環節。比如,地蹚槍兵到底行不行,等等。當時,在想清楚了這一切之後,蔡琰才把陳康、王越、趙雲再次叫上城樓。
……
綜觀蔡琰奪取弘農郡之戰,王越可有可無,但趙雲不是。如果沒有趙雲,蔡琰固然同樣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但勢必會死傷更多計程車兵。在蔡琰的心裡,王越是田潤的,所以對於王越的安排就成了擺設。趙雲有可能是自己的,於是趙雲就派上了用場。
這一時期,人心向古。婚姻不需要三從四德的約束。所謂節烈之說,乃宋以後的事情。所以蔡琰對婚姻的態度,既鄭重又隨意。趙雲的長相,蔡琰非常滿意。心中偶爾也會泛起與趙雲親熱的畫面。只不過趙雲到底與田潤是什麼關係,蔡琰始終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