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然後向劉備求援。等到劉備在宗像碼頭登陸之後,他們會安排人手將劉備軍帶往設好的埋伏圈,然後一網打盡。
第二種可能就是真的有那麼一場戰爭。歌田良軍隊的確南侵了。鹿本八東不一定是堅持不住了才救援的。就算是能夠堅持住,多一份力量也是好的,因此,鹿本八東就向劉備救援了。雙方的兵力,歌田良家族強大一些。
這是兩種最有可能的情況。這兩種情況的猜測,第二種跟事實非常接近。相距的差異在於。歌田良家族派出的軍隊太多,鹿本八東確實堅持不住了。
……
在出兵之前,也就是昨天晚上商量的時候,是不可能知道今天的事實的。劉備和閻柔需要拿出一種辦法,應對兩種可能。
不動,自然是一種辦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管他歌田良與岡崎打死打活,總之都暫時不會打一支島,更不可能攻打長奇島。
不過,一支島的確太小了。長奇島雖然大,但也不足以支撐劉備的七萬軍隊。原來的糧草雖然多,但總有吃完的時候。還是得佔領足夠大的領土,擁有足夠多的百姓才行。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野心。好像有那麼一句話,叫做成則王侯敗則寇。成功了,野心就變成雄心。因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根本就沒有該與不該。以現代的眼光看,或許有人會說劉備是準備侵略別國領土。而以當時的觀念來看,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誰是那個王?又有說法,天下者。有德者居之。有德者,就有可能是那個王。而劉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名有德者。
……
三國這個時候,諸侯很多。大家都在佔地盤,都在爭天下。這其中,便有德與不德之分。大概的劃分標誌,就是有沒有為民造福。實際的劃分標誌,則說不清楚。劉備一旦是安心經營某地,那確實是考慮了民生的。因而劉備可以算是一名有德者。
於是,在劉備這樣的有德者及其閻柔這樣的追隨者的眼裡,佔天下。根本就不是一種侵略,而是一種造福行為。比如,岡崎大陸。如果讓劉備佔領,岡崎大陸的百姓一定會過得更好。因而,佔領岡崎大陸,就是對的。
一開始的時候,劉備、閻柔等人就把眼光投向了岡崎大陸。這是他們的本性所決定的。只因為條件不成熟,所以才沒有動手。
後來,幷州軍隊全部轉移到了長奇。而劉備等人又偵察到了岡崎家族、歌田良家族、津澤宮家族、池帶家族軍隊的情況。這些軍隊的人數都不是很多。因而,劉備、閻柔看的地方就變了,而是整個島國了。
那個時候,劉備並沒有跟這些島國發生過戰鬥。也沒有機會旁觀到這些島國相互之間的戰鬥。因而,對於這些島國士兵的戰鬥能力缺乏有效的瞭解。對於戰鬥能力,就按照自己計程車兵進行推測。軍隊的強弱,就直接取決於人數。
……
直接征伐,肯定是不行的。得有個什麼由頭才行。有了由頭,才理直氣壯,才可以動員士兵。戰鬥的時候,士氣才能旺盛。這是這個年代的普遍認為。
對於無恥的現代人來說,發動戰爭是不需要找什麼理由的。打贏了之後,再隨便編造一個理由就是了。打輸了,編造理由就沒有必要了。而士兵計程車氣,現代人是不太講究這個的。現代人講究的是武器。
鹿本八東的求援,等於就是一個由頭。有了這個由頭,劉備出兵,就有了理由。不僅向敵軍交待,而且還要向自己計程車兵交待。要讓士兵們知道,鹿本八東曾經幫助過自己,而現在,鹿本八東有難了,我軍就應該去幫助他。
注意,這樣的由頭會導致一個後患。那就是劉備不能直接佔領岡崎大陸了。不過,劉備不在乎。在四個島國裡,岡崎只是一個最小的島國。先佔領其他三個島國,也完全是可以的。至於岡崎的佔領,今後總是有理由的。
……
有了理由,劉備就要出兵。而實際的情況。卻有兩種可能。因而,對於第一種可能,就需要轉化為第二種可能。也就是說,假如歌田良軍隊並沒有南侵岡崎大陸的話,就需要刺激他們南侵。
刺激歌田良軍隊南侵,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進軍下關海峽。在那種情況下,下關海峽應該是平靜的。因而只要是平靜的,就證明事實是第二種可能。
那時,劉備將登陸北岸,向下關的歌田良軍營發動攻擊。那樣的攻擊,並不在乎勝利。但一定要給下關軍隊造成嚴重的殺傷。有了嚴重的殺傷,才能激發他們無比的仇恨。在仇恨的驅使之下,就算是沒有歌田良家族的命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