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兵船內計程車兵就有機會出來戰鬥了。敵我兵力的對比將更加懸殊。
周瑜推測了一下次日的天氣,發現次日微風,接近傍晚的時候,附近海域會有一場中雨。於是,就將戰鬥定在了明日的午後。
在那場中雨到來之前,由於風不夠大,敵軍指揮船將失去速度。失去速度之後,就只有普通戰船能夠實行衝撞。
海面和水面作戰,船隻的衝撞是第一武器。敵軍五艘指揮大船因速度過低不能衝撞,而那艘運兵船更是因為載重過大也不能實行衝撞,剩下的就是兩百艘普通戰船了。周瑜這邊,六十艘船,可是每艘船都能夠進行衝撞作業的。這就是微風天氣下的優勢。
……
整體戰術安排。並不是閻柔所感覺的擒賊擒王。周瑜並不知道對方的王在什麼地方。只知道對方有五個小王,帶領著五隻船隊。五個小王裡面肯定有一個大王,但誰是大王,就說不清楚了。
通常,大王在中間。這是因為,就長蛇陣而言,擊首則尾顧,擊尾則首顧,擊身則兩頭皆顧。這只是口訣。在大海上,敵軍五支船隊一字排開,形成一條巨大的長蛇陣。擊首,尾顧不了。這是因為距離過長,船行過慢,更因為看都看不見等原因。擊尾,道理是一樣的。只有擊中間,才會存在“兩頭皆顧”的情況。因而,中間是最安全的。
周瑜需要猜測對方的大王處於正中,但卻並準備攻擊中間。這是因為,敵方的最安全,同時也是己方的最危險。周瑜就選擇了敵軍的最前方,進行猛烈攻擊。
猛烈攻擊第一支船隊,是什麼意思?是圍點打援的意思。哦,這個時候應該說成是打點打援了。猛攻第一支船隊,讓敵軍後面另外四支船隊趕上救援。然後以主力鬥艦,打擊敵人。
……
蒙衝五十艘,分為二十、二十和一十。周泰率領二十艘蒙衝攻擊第一支船隊,蔣欽率領二十船蒙衝攻擊第二支船隊。
為什麼要攻擊第二支船隊呢?這是為了提醒第二、第三支船隊。否則,第一隻船隊那兒雖然打得激烈,但後面的船隊太遠了。沒有看見,那不跟錦衣夜行一個樣了?
由此可知,周泰攻擊第一支船隊是硬攻,蔣欽攻擊第二支船隊是佯攻。當然,從總體上說,就連周泰攻擊第一支船隊的行動也是一種佯攻。假設第一支船隊不堪一擊的話,周泰就會手下留情,不能讓其那麼快就落敗的。因為落敗了,後面的敵軍就不趕上救援了。
一旦敵軍趕上救援,敵軍船隊的隊形就混亂了。實際上,當蔣欽負責佯攻的蒙衝四散逃走的時候,第二支船隊的戰船很多就尾隨追出。而吸引敵軍救援的效果也特別好。不僅第三支船隊過來了,而且連第四支船隊也就來了。只是還沒有第五軍船隊的動靜。
就當敵軍有混亂的隊形全力前行,準備救援第一支船隊的時候,周瑜這邊埋伏的十艘鬥艦就出場了。
這兒,用了埋伏二字,也許有些讀者感到不可理解。鬥船又不是潛艇,怎麼能夠埋伏呢?
其實,是不是能夠埋伏,關鍵還在於是不是會被敵軍所察覺。一名合格的將領率兵追擊敵人,敵人跑著跑著,就拐進了一道山谷。那將領會怎麼想?必然會想,此谷必有埋伏。本書中。張脩、張魯,並不算什麼出色的將領,都能夠想到。至於演義中的夏侯惇為什麼想不到,哪就不是本書的事了。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通常說,山谷最適宜設定伏兵,但事實並不是那麼回事。蔡琰為了在山谷伏擊張脩,動了多少腦筋,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回到前面,前面說,一名合格的將領追擊敵人。眼見敵軍逃入山谷,那將領就會想,此谷必有埋伏。那麼,在敵軍逃入山谷之前呢?毋容置疑,那將領想都沒想。因為,在一望無際的平原或者視線良好的淺丘地帶,敵軍是無法設伏的。
真的就不能設伏了嗎?還真的不是。就拿周泰攻擊第一船隊來說,就相當於伏兵。劉備這邊,一點都沒有察覺,當時就被打了個手忙腳亂。為什麼劉備沒有察覺呢?是因為劉備這邊的將士,全部都在凝神注意著前方。前方,即將出現青州大陸。而那片青州大陸,是田潤的。
當劉備所在的第一支船隊處於危險中之後,劉備後續幾個船隊衝上救援,此時,他們的注意力在什麼地方呢?就在前方,就在第一支船隊。因為那裡有劉備。而對於旁邊,他們不需要注意。他們都認為,在一望無邊的大海上,就算是敵船從旁邊開過來,也不是馬上就能接近的,根本就不需要一直盯著看。
是的,是不需要一直盯著看。可是,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