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作自己座下的頭號智囊人物,對人言及之時常常稱許劉伯溫為自己的子房先生,而李善長等人也因為朱元璋這種久旱逢甘霖的態度和如此推許劉伯溫不滿,不過畢竟不敢對於自己的主上說什麼抱怨的話,所以只好將矛頭對準了劉伯溫,漸漸的生出了嫉恨之心。
劉伯溫何許人也,焉能看不出來李善長等人對自己的排擠之意,不過看在同殿為臣的份上,劉伯溫並沒有和李善長等人計較。而李善長等人卻以為是劉伯溫服了軟,自覺快慰,心中稍平,所以得以相安無事,不過李善長嫉恨的意思還是無時無刻不在。
劉伯溫聽了一陣子將士們的議論,依然是愜意的搖著扇子,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朱元璋倒是很像開口問一問劉伯溫的意思,可是看到了劉伯溫的態度,心中遲疑了一陣,怕自己貿然開口相詢,而劉伯溫別無善策,徒亂了人心。
爭霸天下 第六十三章 不招人嫉是庸才
正在遲疑之間,他身邊的李善長看著劉伯溫如此嫻適的意態,眼中都要冒出火來,心中忍不住想要為難劉伯溫一番。
所以李善長開口發難道:“劉基,今日元帥急召我等在此議事,你為何來得如此之晚。”
劉伯溫粲然一笑道:“春日遲遲,卉木萋萋,伯溫閒來無事,昨夜看漢書下酒,多喝了一些,所以今晨起的有些晚了。”
李善長有些為之氣結,做了朱元璋的軍師的這些年來,他也頗讀了一些書,劉伯溫的意思他還是明白的,人家劉伯溫說自己酒喝多了,睡覺睡得長了一些,別人能拿他怎麼辦。
陶潛曾與客飲,如己先醉,則謂客曰:“我醉欲眠,君且去。”而劉伯溫的話就是借了這重意思,本來朱元璋召集幕僚將領,並不是下了下面軍令,所以即便是來的晚了一些,也沒有必要如此興師問罪。而劉伯溫也不想和李善長在此時此地撕破臉皮,就藉著陶潛的意思,編了這麼一句話,意思就是,昨夜我多喝了一點酒,今日起身晚了一些,不過是私事,干卿底事。
劉伯溫就這麼輕輕巧巧的把李善長的責難給卸去了,李善長一時之間也找不出話來反駁,所以就悶在哪裡了。
朱元璋見得自己地下的兩大軍師互別苗頭,不想因為這等情事害的手下的智謀人物不合,便開口說道:“都是本帥的不是,理應儘早通知的,可是如今戰事吃緊,本帥身邊的人手太少,各位屬料居住的也各有遠近,所以不免有些通知的晚了。”
李善長聽到朱元璋如此說,知道朱元帥是很袒護劉伯溫的,自己也不能不買朱元璋的面子。所以便不在逼問劉伯溫為何遲到的事情了。
“陳友諒聲勢愈來愈勝,我等倡議元帥丟棄應天,盤踞鐘山,尋機再戰,請問劉先生有何高見。”李善長雖然不在提及劉伯溫來的遲的事情,可是還是想要在總人面前折辱劉伯溫一番方能稱心,故而就把難題拋給了劉伯溫,存心想要讓劉伯溫出醜。
劉伯溫笑了笑說道:“此乃苟且偷安之計,陳後主與尚自不能守得住偏安之一隅,陳友諒何能將小小的鐘山放在眼裡。”
李善長見劉伯溫在總人面前駁斥了自己的倡議,不覺老臉一紅,怒喝出聲道:“劉伯溫,你。”
劉伯溫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不過覺得如果此時此地說出來,可能會更加得罪李善長,所以只是笑而不言,拿眼睛看了看朱元璋。
朱元璋一見劉伯溫給自己遞眼色,心中洞然,已然知道劉伯溫心中定然是有了成算,只是不好在眾人面前說出來。
其實心裡頭也不贊成李善長的這個主意,放棄陰天,退守小小的鐘山,雖然看起來陳友諒要攻的時候必須仰攻,比較費力。倘若陳友諒斷了自己的糧道,掘了自己的水源,在山下埋下兼顧的營寨,堅守不出,圍而不攻,不出幾個月,定然會使得將士人心離散,不攻自破。不過朱元璋也不好意思說他李善長的這條計謀是書生之見,比較也是李善長思慮出來的一條計策。而且李善長雖然謀略一般,不過其人好出奇計,十計之中能有一策中的好用,必是是好的,所以如果反對的話太過率直,掃了李善長的興致,勢必會少個一個智囊,因而朱元璋故意裝得很嚴肅地說:“茲事體大,今日也本帥也委決不下,不如大家先行回去,恪守崗位,容本帥再好好考慮一番。”說著拿眼睛撇了撇劉伯溫,示意劉伯溫慢點走,留到最後。
劉伯溫也很見機,馬上就帶頭說道:“當然,當然!如此大事,請元帥一定要細細思量,務必妥帖為允。”
李善長不知道朱元璋和劉伯溫的這一番眉來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