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這確實是王羲之真跡無疑了!”剛剛開啟卷軸不足五公分,秦風就看到了一方紅印。上書“貞觀”二字。
秦風看過一個文獻,說是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親手製作了一方“貞觀”玉印,專門用來御藏書畫。
諸如此類的皇帝還有唐玄宗的“開元”印,宋徽宗的“宣和”印,乾隆時的“乾隆御覽之寶”,都是專門用作在字畫上的。
在諸多傳世字畫中。唐玄宗的“開元”印出現的最少,宋徽宗的“宣和”印出現的次數次之,都算是彌足珍貴的
至於乾隆的“乾隆御覽之寶”則是爛了大街,這個印章在書畫收藏界名聲很臭,像個狗皮膏藥一樣到處亂蓋。有時甚至會破壞字畫的整體美感。
而唐太宗的那方“貞觀”印,卻是隻聞其名為得其見,至今流傳下來的字畫中,沒有一件蓋有這方印章。
為此有很多收藏家和歷史學家,甚至懷疑這方印章是否存在,學術界因此還發生過一番辯論,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最後卻是誰都說服不了對方。
眼下尚未得見字帖,就見到了這方鈐印,秦風的心一下子就被提了起來,僅僅是這一方鈐印,就能解決當年那學術界的爭端了。
接著往下推開軸卷,秦風的眼睛頓時又愣住了,因為下面的一個大印,上面赫然寫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
“這……這是傳國玉璽啊!”秦風再一次震驚了,他沒想到,唐初不知下落的傳國玉璽,竟然真的落在了李世民的手上。
“這幅字一定不能拿出去!”
見到這兩方印章,秦風頓時打定了主意,如果他將這幅字拿出去的話,恐怕一準就會被國家給盯上,說不定就給自己安上個盜墓的名頭。
接著開啟軸卷,王羲之的字型頓時躍然紙上,雖然時隔上千年之久,但那些字依然筆畫清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讓人歎為觀止。
尤其是字帖上的“破鋒”、“斷筆”和“賊毫”等處,和後來的摹本都有很大的不同,顯得極為自然,應該是一筆寫成,沒有絲毫的滯礙感覺。
整幅字帖上的字跡,顯示出了先後的層次,行筆蹤跡、墨色濃淡十分清晰,間架結構也是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顯得自然生動。
完全攤開後,秦風發現,這幅字帖縱二十四點五厘米,橫六十九點九厘米,在外面還裱糊了一層該有印章的地方。
不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直都是其後人收藏,在辨才和尚之後,才被李世民騙到手中,
王羲之的後人是不會在祖上手跡中加蓋印章的,所以除了李世民的兩方鈐印,整幅字非常的乾淨,並不像另外一些傳世字畫上密密麻麻的到處都是鈐印。
秦風拜載昰為師後,臨摹過百家名師的字帖,書法造詣原本就是極深的,眼下見到這傳世佳作,頓時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了。
……
ps:第一更,月底了,求清倉月票啊!
。(未完待續。。)
第八百五十七章 真假難辨
接下來的幾日,秦風是完全沉迷到王羲之的字帖之中了,他讓皇浦蕎給自己準備了紙墨筆硯,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字帖的臨摹之中。
俗話說一通百通,在秦風進入化勁之後,對於力道的掌握可謂是收發自如,這一點作用到書法上,居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第一天秦風臨摹的字帖和那《蘭亭集序》差異比較明顯之外,到了第二天的時候,這種差異不是精通書法的人,就已經分辨出來了。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唐太宗李世民看了一輩子都看不夠,尤其是秦風短短几天就能揣摩出來的,這一投入進去,一個月的時間不知不覺的就過去了。
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秦風將全副心神都投入到了字帖裡,將金隼和青狼獒都交給了秦山餵養,他甚至不允許有人走近自己的屋子。
除了吃飯,秦風就是在寫字,原本挺清秀一人,也變得是鬍子邋遢頭髮披肩,要不是化勁武者有罡氣護體不染塵埃的話,秦風身上的泥估計都能有二兩了。
………
“神韻有十分相似了,這幅字要是拿出去,絕對可以以假亂真……”
寫完一副《蘭亭集序》的字帖後,秦風滿意的打量了好半天,這一個月來不停的臨摹,惟獨這一張最為相似。
如果不是紙張不同,恐怕就是王羲之復生拿到這幅字。王羲之也分辨不出究竟是否出自他自己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