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2 / 4)

小說:東萊太史慈 作者:溜溜

眼中看到了敬佩與憐憫的神色。輕聲道:“子義……”

太史慈這才驚醒,忙岔開話題,道:“孟德兄言重了,我哪有什麼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置之萬物而皆可的方法,不過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八個字而已。”

曹操聞言眼前一亮,喃喃道:“‘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太史慈點了點頭,道:“不錯,這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一個人十個手指頭一般長,人與人、物與物、地域與地域之間的差異始終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在這裡天經地義的事情,在別的地方可能就錯得厲害。”

曹操不自覺的點頭,沉思道:“我當然懂子義的意思,這就如子義昨晚在宴會上作出的例項一樣,五德終始說有道理,但未必適用於任何事物。”

太史慈聽得心中大讚:不愧是改革派的人物,思路就是靈活而且敏捷。於是開口道:“正如孟德兄所言,我西北六縣與其他地方不同,但有一句話要送給孟德兄:不要把任何一種希望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

曹操苦惱道:“子義說的我明白,可是我遭遇的情況與子義不同,子義可以憑藉自身的實力跟劉氏宗族玩什麼‘權力制衡’,但我沒有那個資本,無論是濟南的世家大族,還是其他地方的世家大族,根本就是鐵板一塊,即便是我要收拾這些豪強,也要依靠其他與之勢不兩立的豪強,才能動得了他們,可是舊豪強被打倒,新的豪強馬上就會出現,正如地裡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太史慈心中暗歎,這時代的人畢竟有其侷限性,賢明聰慧如曹操者也無法讓自己的思維超越歷史。眼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曹操是看不出他所謂的打擊豪強地主實際上是一種同階層內部的爭權奪利的狗咬狗一嘴毛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己和歷史上的曹操都屬於豪強地主之列。

大家相互之間攻伐的所謂理由不過是一種一戳即破的無聊理由罷了。

()好看的txt電子書

在歷史上,因為曹操的得勢,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世家大族,可到最後又如何呢?還不是讓司馬氏謀奪了曹魏的江山?

可是這些歷史事件僅僅是一個表象而已。

東漢的政治出現眼前的這種局面,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實則在漢光武帝建立東漢時就埋下了敗亡的陰影。

簡單說來,從現代的眼光看,兩漢王朝名為一體,但在政治舉措的實施上相差甚遠。

西漢王朝在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上屬於草創時代,這與建立西漢的劉邦的市井出身有著很大的關係,劉邦這個不學“有”術的流氓無賴(在這裡是褒義詞,指做事全無成法的革新派),在建國後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王朝象秦朝一樣迅速的滅亡,可是以他的智慧和眼光實在看不出秦王朝到底敗亡在哪一點上,所以才會出現在後人看來分封諸侯導致中央集權分散的政治笑話。

不過亦不得不承認這才是改革者的心胸,笑罵由人笑罵,這人世間的道路哪個不是由人從無路中闖出來的?

要知道即便是後來的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想管制,霍光的專權,宣帝的稱雜霸,都離不開一種試驗性質,所以整部西漢歷史在我們的眼中看來當真是驚心動魄,瑰麗雄奇,偏又讓我輩華夏子民熱血沸騰,無限嚮往大漢盛世!

不過東漢的君主,就沒有這種“創作”的機會了。其中主要的原因則是劉秀在東漢帝國的粗胚胎穩定之後,國家的立法根本不能展開,因為在西漢末年民間世家大族已經興起,這是劉秀無法撲滅的,在如此情況下,東漢的君權既然要保持各地方的均衡,就不能把自己的施政方針根據實況合理化,就連三公都是虛設,宦官和外戚的輪流執政到頭來仍是一種寡頭政治。

眼下的州郡之間的鬥爭就是這種失敗的政治的集中表現。

要知道東漢官僚機構的組織,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沒有民法的支援。法律既不能相次展開,而民間經濟發達到某種程度後,政府在技能上根本無力處理社會所產生之各種繁複問題。朝中的權力鬥爭,卻仍以道德名義作張本,其中女後,外戚,宦官,朋黨攪作一堆,公事與私事混淆。在如此情況下朝政不亂套才怪呢!

每次一想到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和袁紹一個說自己是奉了天子詔,一個是奉了衣帶詔這種拿仁義道德當遮羞布的行為太史慈就感到可笑。

再想得遠一點,其實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沒有一個人物可以在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