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州刺史劉表已經有證據表明劉焉的不臣之心,討伐劉焉,正其時也。”
王允原本就對劉焉十分的不滿,聞言大喜,問道:“文和此言深得我心,為之誰人可代朝廷征討?”
張繡此時閃身而出道:“司徒大人,末將願往!”
王允大喜,連忙同意。
賈詡心中暗喜。
太史慈的計劃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第二部 天下 第五卷 第一章 暗湧(下)
王允對賈詡的話言聽計從,當下把征討漢中和益州的事情交給了張秀和賈詡。
王允的這個決定令長安城中的不少人都鬆了一口氣,因為賈詡太出色了,而且又和長安城軍方的第二號人物張繡好得像一個人,王允對其實在是非常的看重。
雖然說前一段時間張繡負責尋找漢獻帝已經令不少人長長出了一口氣,但是畢竟張繡還是在左近,現在張繡眼看遠征益州和漢中當然令不少想要在王允面前好好表現的人鬆了一口氣。
賈詡卻請王允把這件事情的權利完全下放給張繡,理由是為兵之道,虛者實之,實者虛之。
王允不虞有他,自是滿口答應。
旋即,王允向天下公佈了管寧的信件,前兩天一直在天下人口舌是非的風口浪尖上的王允,一下子變成了大漢的中興之臣,更被尊為攝政大臣,代理朝政。
由於這事情乃是太史慈控制的三州提出的,又是以太史慈的名義發出的,故此,天下諸侯自然是齊聲響應。雖然有反駁者,那也是微乎其微。
徐州陶謙憑藉曹豹的女兒攀上了長安軍中的頭號人物呂布,哪裡會提出反對意見?
揚州刺史劉繇一直秉承著和太史慈合作的政策,對青州提出的這個建議也是不可能反對。
袁術袁紹本就和王允在合作中,自然無話可說。
曹操、馬騰、韓遂都是長安之戰的參與者,當然明白自己的立場。
嚴白虎、王朗乃是山高皇帝遠,只要不觸動他們的利益,他們才不管皇帝是誰。
孫策羽翼未豐,這時候連小霸王的稱號都沒有,哪裡輪得到他說話?
劉虞雖然對王允不滿,但是畢竟王允乃是一心為漢室,所以自不會提出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