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太史慈渡河當然不會明目張膽,而是分期分批渡河。
在渡河之前。太史慈已經預先聯絡了一直在長安附近遊蕩、此時正在自己的對岸、美其名曰是在尋找失蹤的自己和漢獻帝的徐盛,要他想辦法弄船。徐盛在弄來船之後卻一陣的犯愁,到底要怎樣掩護太史慈的五千軍隊悄無聲息地渡河。畢竟是五千人的軍隊,太明顯了。
王允那個老狐狸一直沒有放棄對徐盛這一千人馬的監視,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近,但是總明有斥候在遠處張望,要是太史慈五千大軍渡河的話,一定瞞不過王允的眼睛。太史慈卻命令徐威打著過河尋找漢獻帝的旗號大張旗鼓的渡河。在晚上要徐威帶領一千青州軍全部渡河。暗地裡卻要這一千大軍在大船出行不久後下水,悄悄地潛回河岸,在叢林茂密處登陸,以便掩人耳目;徐威只帶一些水手渡河。
因為是晚上,所以王允的斥候也弄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在發現徐威渡河後,便策馬彙報,再加上青州軍的行動極為隱秘,所以王允完全不知道徐威的大部分軍隊悄悄上岸。徐盛的軍隊在回去後便在密林中隱身了,而徐盛在渡到河對岸後,和太史慈相見自然有一番歡喜,但是直到此時不是敘舊的時候。於是便帶著太史慈手下的一千人地軍隊向回返航。
等王允的斥候去而復返繼續監視發現後,還以為徐盛那從船上下來的一千人就是徐盛出發前帶走的一千人,完全不知道自己中了偷樑換柱之計。如此往返,三天之內便把太史慈的五千大軍連同漢獻帝都渡過了黃河。
王允雖然對徐盛的行為表示奇怪,但是卻完全不明白徐盛的意圖,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
隨後,太史慈便和徐盛在密林內外立下兩座營盤,外表當然是掩人耳目地徐盛大營,而密林中的則是太史慈的大營。這樣當然可以瞞過不敢十分向前的王允的斥侯。時間緊迫,在自己立營不久後,太史慈便叫徐盛過來,詢問長安的事情,畢竟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當徐盛到來的時候,太史慈正在看一封書信,那張英俊的臉上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
徐盛和太史慈一向隨便極了,看到太史慈這般高興,也不客氣地問道:“主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了,一定是臧霸大哥和袁紹幹上了,然後臧霸大哥把袁紿殺了個大敗而回!”太史慈見徐盛進來了,便放下書信,哈哈一笑道:“你倒是機靈,宣高兄的確和袁紹打上了,不過現在雙方正在調動兵馬,暗中較勁,那個袁建,到現在還沒有派上用場呢,到時候,我定要袁紹聲名掃地!”說到後面,自然有說不出的自信。太史慈臉上再一次浮現出微笑來道:“這場好戲嘛,那就要交給徐庶去做了,郭圖雖毒,但和徐庶的舉重若輕比起來那就差得太多了,徐庶這個人,用兵雖然沒有奉孝那麼出神入化,也不像賈詡詭異莫測,更沒有魯肅的無堅不摧,但是此人用兵中規中矩。而且兵法知道淵博,思路嚴謹。最擅長破解的就是那些陰謀詭計,而且定會趁勢反擊,置對方於死地,出手毫不留情。哼,袁紹到現在還有意識到,在豫州北面的陽人的雷薄大軍早已經是我們的人,一旦戰爭打起來,袁紹的老家汝南都無人把守,在高順大哥的鐵蹄之下。有多少能逃脫呢?”徐盛對徐庶不大瞭解,當然沒有發言權,但對高順地悍勇則是百分百信服,青州第一攻擊名將的名聲可是用無數地血與火堆積起來的。
不過太史慈卻在想徐庶破“八門金鎖陣”和在赤壁之戰識破“連環計”的事情,雖然是小說家的杜撰,但是對徐庶這個人的評價還是十分中肯的。
太史慈看著徐盛,微笑道:“我高興並非因為這件事情,因為這件事情原本只在意料之中。倒是咱們的小軍師諸葛亮讓我吃了一驚。”徐盛對諸葛亮印象極為深刻。前兩年在征討冀州的時候這個諸葛亮隨軍出行,更是針對冀州的形勢先一步預料到了郭嘉在冀州很有可能被甄夫人利用地事情,使得太史慈對張夫人提高了警惕,把一場原本就不該有的危機化為無形,作為那時的當事人之一。徐盛更知道諸葛亮當時的這個發現對於整個中原戰局的潛移默化地作用。正是因為有諸葛亮的這個提議,才會讓太史慈產生在表面上製造出太史慈和郭嘉不和的假象,設下連環計去對付袁紹。但卻沒有人會以為這是諸葛亮當時的靈光一現,而應該是對天下局勢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諸葛亮只是很懂得韜光養晦之道,沒有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完全說出來罷了,只是輕描淡寫的給太史慈一個提示,見太史慈完全明白自己的意思。便不再多言去裝小孩了。但是誰又能想到這個小小的提議會把整個天下叫得天翻地覆呢?這個諸葛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