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熱血換來的卻是天下的唾罵,北京的百姓居然想要吃乾淨他的皮肉。現在自己也是一樣,為了貫徹新“五德終紿說”而大開殺戒,一樣是嗜血的暴君。但是管寧這一套就不一樣了,從他這第一天的表現來看,太史慈就發現管寧是要最大限度的收買人心。讓朝堂上的群雄越來越多的站在自己這一面,這等於無端地為自己找了很多的幫手。管寧,實在是個改造人思想的好手。
別人當然不可能看破管寧的用心,尤其是漢獻帝,他臉色雖差,但是卻對管寧的議論很滿意,對管寧道:“大司徒,你又有何良策化解掉眼前的事情?”管寧沉聲道:“聖上,治國如同治病,有治標又治本,若是說治標,我們完全可以*武力征服來解決眼前的問題,當然,這時間就比較長,畢竟現在還有答辯的疆土在地方的豪強手中,但我想說的不是武力征服的艱辛,這是必經之路,早晚會有這麼一天,我想說,在征服之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難道地方官吏還由地方豪強舉薦,再透過中煙稽核來完成?”
議郎無碩皺著眉頭道:“難道還有別的辦法嗎?”管寧哈哈一笑道:“我現在說的就是治本地問題,現在聖上親政。等日後征討各地叛逆之後,涉那上的豐功偉績不讓光武帝,我大漢自建朝以來。光武帝何其雄才大略,但我大漢還有今日的局面,這其中定有必然原因,須知,天下萬物,皆有緣由,沒有無源之水,沒有無本之木!所以我勸聖上能夠追本朔源改革弊政。令我大漢千百年後不會再出現今日這種局面。”漢獻帝連連點頭,作為一個有志於作一個像漢光武帝那樣地中興之主的孩子來說,這番話是極有誘惑力的。他圖的可不僅僅是一統江山。因為這江山本就是他們劉家的,他要做的是為後世打一個好基礎,以便江山永固。管寧見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局面,大感滿意道:“大家想一想,劉備個什麼人物?他雖然名為皇叔,但是在益州全無半點根基,張任憑什麼支援劉備?說穿了,劉備也只不過是塊擋箭牌而已。益州的地方不希望外來勢力干預益州的事務。聖上,這實在是大逆不道!他們身為漢臣,生養在漢土,但卻獨霸一方,當起了土皇帝,連中央對他們都無可奈何,只要控制了地方長官,地方上的事情他們為所欲為。若是中央對他們不滿,他們馬上就把地方上的長官推倒前面去當擋箭牌,還可以搏一個忠心愛國的了名聲。過後再選一個他們放心的人做下一任長官,依然過他們那種無法無天的日子,所以我大漢時至今日,出現這種種弊端全在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上。”眾人齊齊一怔,但又不得不承認管寧這番言語無懈可擊。
太史慈卻在偷笑,這個管寧真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實際上東漢王朝出現這種弊病完全是因為世家大族把持地方和中央政權、使得中央集權不能高度統一而造成的,至於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那隻不過是一個表面現象而已。但是管寧卻知道直接說到世家大族的罪惡上,那肯定不會被眼前的這些人所接受,畢竟他們都是世家大族地子弟,所以管寧才會偷換概念,把弊端放在了官吏任命上。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為自己說出科舉制度的主張蓄勢,但又不會遭到這些世家大族子弟的強烈反對。而只要被管寧把科舉制度開啟一個缺口,那麼其他的改革制度就會源源不斷而來,再也無法阻擋。
漢獻帝也聽出了神,他也是聰明人,已經隱隱約約把握到了管寧的意思,管寧是在說即便自己掃平了四方的豪強,但是自己死後,自己的後繼者一但所傳非人,朝政一亂,那麼地方上的豪強還會趁勢而起,出現大漢今日的局面,所以現在要做地就是收回大漢朝廷對地方管理的任免權,點頭道:“大司徒言之有理,然則我們怎麼避免這種事情呢?”管寧心臟跳了幾下,才道:“聖上,其實這件事情臣下早就已經和大司空探討過,最後才會在青州推廣科舉制度,實驗一下,結果效果十分理想,臣下以為我大漢可以全面實行這種任免制度,便可除此弊政。”
登時,朝堂上一片大亂,他們沒有想到管寧要在大漢實行青州之法。王子服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道:“聖上,萬不可聽大司徒之言,祖宗之法不可變。舉薦制度可是我先皇光武帝制定下來的。”
管寧馬上截斷道:“王大人,科舉制度其實就是先皇的鴻都門學的擴充套件,也是祖宗之法,聖上實施,有何不可?難道你是在說先帝的鴻都門學是胡鬧嗎?”這帽子扣的極重,王子服立時變色,漢獻帝面上也露出不豫之色,在他的心中,漢靈帝是個好父親,任何人說他父親的壞話都是不可以的。
太史慈看著漢獻帝的臉色,知道管寧擊中了漢獻帝的要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