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向塞爾維亞宣戰。
這個時間,湊巧的令人難以置信。可歐洲的大戰一起,大華國突然實行的戰備,反倒隨香江的收復,又重新結束戰備狀態,一切似乎又恢復平靜。
隨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援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而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援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島國等國。整個世界,頓時變成一個火藥桶。
唯有美國跟建國僅有四年大華國,反倒置身於事外,宣佈戰爭中立。這種情況,讓兩個聯盟戰線,都開始拉攏兩國,希望將其拉到自己的戰線。
可對劉興華而言,就算大華國要參戰,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參戰。面對各國領事的爭相邀請,還是以建國不久為由,很乾脆的拒絕了兩個聯盟的拉攏。
當然,劉興華並非什麼允諾都沒有,早年生產的大批軍用物資。也開始以很實惠的價格,一船船運往兩個聯盟戰線國。換取到的,自然也是真金白銀的好處!
這對一些生產軍用品的國營工廠而言,無疑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機。而與大華國一樣,悶聲發大財的還有美國。可相比大華國的物資價格跟質量,美國還是要稍遜一籌啊!(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章 戰字驚天下
做為後世人,劉興華雖然大道理懂的不多,卻深知打仗就是打後勤一說。( ;)【愛去】隨著一戰的如期爆發,兩個聯盟戰線為彼此利益,也可謂真正啟動了戰爭資源去打。
本國的資源更多都轉化為戰爭資源,而一些附帶需要的軍用品,各國最終都偏重於從外採購。畢竟,國家資源更多都要為戰爭服務,這種配套的東西還是外部購買來的合適。
類如德意志陸軍,從大華國採購的軍用品,就好比一把多功能軍用鏟。上了戰場的德軍士兵,才發現這種軍用鏟的作用,大大超乎他們的想象。
除了挖掘戰壕鋒利之外,甚至還可用來進行白刃戰。行軍的時候,這種可摺疊的軍用鏟,同樣不會防礙他們的作戰。一經試用後,德軍便大批採購這種軍用鏟。
為何會自己生產的原因很簡單,他們的鋼材大多都用於生產陸地戰車,又或者其它大型的武器裝備。這種小型配套軍用套,從大華國採購的價格甚至比本國生產更低。
除了這些軍用品,包括服裝還有軍靴這樣的東西,德意志自然也是大批從大華國這邊採購。而這樣的大額採購,同樣讓大華國的各個工廠,陷入忙碌的生產躍進期。
若說這段時間,那個部門最忙。無疑就是海關跟外交兩個部門,每天應付大批前來採購的各國商團。而這些商團的到來,也意味著多批資金跟關稅的進入。
那怕沙俄方面,同樣不得不大量從大華國這邊進口物資。甚至因為國內局勢動盪的原因,他們連士兵使用的武器,也有很大一部分從大華國方面採購。
而他們付出的,無疑就是國庫的大批金銀。至於他們的盧布,劉興華是不會要的。這一點,劉興華已經跟各國重審過。相比之下,美國似乎不介意,用各國貨幣支付。
只是在價格上面。美國生產的東西,無論從質量還是價格上,都沒太多優勢。那怕付出的紙幣,可那畢竟也是國家財富。美國自然不會做虧本的生意了。
做為工業系統最完善的東北,自然也成為工業發展最快的地區。其餘南方沿海各省,藉助工廠的興盛,同樣讓百姓獲得各多就業的機會,也有更多賺錢的機會。
百姓口袋有了錢。最新章節全文閱讀自然也會促進本國的商業貿易。總之,在一戰開啟之後,一直頭疼稅收太低,國庫開支太大的財政部,總算能長長的松上一口氣。
有了這些各國拉來的真金白銀,財政部就能印製紙幣,一點不用擔心紙幣存在貶值的風險。而各省有了錢,同樣能更好的治理地方,將資金用到一些大型的民生工程上。
同樣感受到,國家快速崛起的劉興華。也終於明白為何一戰跟二戰,美國人為何會崛起的如此快速。別人打生打死,它躲在背後大賺戰爭財,不振興才怪呢!
就目前而言,大華跟美國採取中立。以德意志為首的聯盟戰線,更多采購大華國的物資。而以英俄為首的聯盟國,大多購買美國生產的東西。
可隨著交戰時間的延長,英俄聯軍在戰場上,都不喜歡用國家配發的裝備,更喜歡搶那些繳獲到的東西。這種情況。讓英俄也意識到,大華國在生產這些配套物資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