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這個習俗其中的故事成分,單單從這個習俗就能夠看出我們的先輩們和普通百姓們對“灶”的重視,“無灶不成家”,當然“年夜飯”更是重中之重。
孫媽準備祭灶用的供品,有糖瓜、水果之類的,大部分都是現成的,現蒸了一碗糯米飯,拌上白糖,又甜又糯,也是供品之一。
一家人先到廚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孫媽是把糯米飯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在用糖賄賂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臘月二十三日以後,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製作節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祭灶之後,一直到大年三十兒都是圍繞著“吃”“年夜飯”來打轉的內容了,所有的忙碌和內容幾乎全部都是為這一頓飯。
孫剛把爺爺奶奶也叫到家裡吃晚飯,吃個小團年飯。
孫媽等飯做好後,孫剛拿出買回來的一掛鞭炮,點燃起來。
噼裡啪啦的響了一通,這時,村子裡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放完鞭炮才能開飯。
翌日,一家人吃完飯,就開始換上舊衣服,全副武裝,開始打掃衛生。
俗話說:“二十四,掃房子。”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天都會圍繞這新年的到來而安排得滿滿的。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掃房子說白了其實就是過年前的大掃除,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還要把舊的對聯、年畫什麼的撕下來,王安石的那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房子一般是一年才掃一次,所以天花板上、屋簷上會有些蜘蛛網和灰絮子。孫剛負責清掃這些,孫媽和王燕洗杯子、碟子之類的用具,孫爸擦傢俱,孫陽掃院子。人多力量大,一上午時間,家裡裡裡外外,煥然一新,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去除了一年的“塵”,迎接明年的“新”。
晚上,孫媽拿出大膠盆把黃豆用水泡上,準備明天上午磨一個豆腐。
————————————————————————————
感謝神級書呆子的打賞,謝謝你!!!
懇求各種支援,特別是收藏,現在收藏還不到6000,離上架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
080。要過年了
春節磨豆腐,是孫剛家鄉的傳統習俗。
“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家常豆腐、麻婆豆腐、五香豆腐、脆皮豆腐、三鮮豆腐、臭豆腐記者走進磨豆腐和買豆腐的人中,聽他們講述與豆腐有關的故事,品味那濃濃的豆腐香
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第二天一早,孫爸和孫剛就抬著半盆泡脹的豆子,去了村子裡王家祥家裡。事先打好了招呼。
他家做出的豆腐以鮮香、嫩白等特點遠近聞名,頗受歡迎。年輕的時候經常走街串巷去賣,他是使用石磨磨製豆腐的人,而他的那句“誰要豆腐,石磨豆腐”也為附近村民所熟知。石磨磨出的豆腐水分少、硬度高,味道醇香。
王家祥經常帶著淡淡的惆悵,“石磨豆腐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俺一直捨不得丟。”
年紀大了以後,小兒子王成友接下他這活兒,開始用機器做起豆腐。也不走街串巷了,逢集便磨一個豆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