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3 / 4)

小說:幸福的小農民 作者:冰點沸點

青年都到上海、杭州、寧波去工作,起碼是到舟山或縣城去居住。這就使原本寧靜的小鎮顯得更加冷清了。

直到這兩年興起了古鎮旅遊,才有一些年輕人慢慢回到家鄉做一下小買賣,主要客戶就是來此旅遊的外地人。

傍晚時分,孫剛離開東沙古鎮,搭乘一輛過路的計程車去燈塔博物館。但是抵達的時候遭遇鐵將軍把門,不過,夕陽下的燈塔非常美麗,孫剛拍了好一些照片。

從燈塔博物館回到招待所,已經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了。

先洗了個澡,跑了一天了,出了不少臭汗。

剛洗完澡就接到哥哥的,說一起吃晚飯。

“走,帶你去吃農家飯。”在招待所樓下,孫陽對著弟弟說道。

“這兒還有農家樂飯館?”孫剛感覺到有點兒奇怪,畢竟大排檔在此地很流行,價格也不貴,所以一般人不都是吃大排檔嗎?

“好吃著呢,你哥帶我去吃過幾次。”王燕說道。

三人打了輛車,來到一個叫廟後村的村子,車子左拐右拐的,停在了一家叫“漁農人家”的農家院子前。

“喲,孫陽來了,快進來。”女主人看見熟客上門,趕緊上前去招呼。

“帶我弟弟來嚐嚐你這兒的手藝。”孫陽和戰友經常來這裡,離部隊不算遠,實惠又好吃。

女主人很熱情,後來詳談時她姓李,今年五十多歲,與她差不多大,卻常年有病,不能勞動。因此田裡活計都由她一人承擔。

全家以剛承包土地時的四口人計算,分得土地2畝,以前有水田,現在全部改種旱莊稼和蔬菜。產出除了自家用,基本上都是用來供應農家樂了。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很適宜農植物生長,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數是老人和『婦』女。

村裡人大部分以種植玉米、花生等旱莊稼和蔬菜為主,很少有水稻田,人們日常所需的大米、麵粉等食糧,主要依靠從島外進口。

有兩個,都是漁民,大已經結婚,小20多歲。

此地漁民佔總人口的一大半。岱山漁場水域寬闊,水質肥沃,氣候適宜,餌料充沛,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域內僅魚類就有300餘種,是我國東海的一所“活魚庫”,是全國十大重點漁業縣之一,也是我國優等海魚——大、小黃魚的出產地。

然而,由於近年來的海洋捕撈業太發達,加上杭州灣的汙染嚴重,近海的漁業資源漸趨枯竭,天然黃魚已經瀕於絕跡,很多生長在淺海、礁石和沙灘附近的名優特海產品也在逐步減少。

此地漁民目前主要靠捕撈螃蟹為生,由於杭州灣的海水所含腐殖質較多,營養豐富,所以十分適宜螃蟹的生長繁殖,而螃蟹在市場很受歡迎,價格不菲。

漁民們對捕捉螃蟹興趣很高,所以,即便在休漁期間,還可見到在每條漁船上仍排放著很多的捉蟹長籠。

與此同時,灘塗養殖資源也在不斷開發,魚,蝦,貝,藻立體式海水養殖蓬勃發展。

但,這又造成了新的難題,由於人工養殖業的發展,造成海洋洋流規律受破壞,海水進一步汙染,赤『潮』加劇,有的海洋生物因無法適應而難以生存。

針對以上情況,他們正在尋求開拓其它經濟發展門路。

岱山製鹽歷史源遠流長,自宋朝起就以『色』白、粒細、味鮮而被列為貢鹽,現有鹽田面積3。5萬畝,年產原鹽10萬噸以上,佔浙江省四分之一。

在一路上就見到很多挖得四方四正的鹽田,引進田裡的海水在夏日的陽光下蒸發,田邊已經曬出了白花花的鹹鹽。

孫剛打量了一下這個院子,農家院落收拾得乾淨利索,井邊的瓜棚上,掛滿了各類瓜果、葫蘆。建築的主題是幾年前蓋得一棟兩層小樓。另外還有幾間平房。

李大娘十分熱情好客,加上她這的飯菜可口,又實惠,很多人都在這兒吃飯。現在幾個平房都有人在吃飯。

先是安排好位置,然後特地從院內水井裡提上來一個是她栽種、鎮得冰涼的西瓜招待孫剛一行人。

據孫陽說,李大娘兩個每人每年打魚收入好幾萬元,她在田裡的收入也很不,種的有大豆、玉米、花生和蔬菜,西瓜種了幾十棵,主要是吃和送親友,不賣,偶爾拿出來招待客人,也不收錢。

李大娘每天都要到田裡去轉轉,那怕天氣再熱、再冷,也從不間歇,雖然也很累很麻煩,但是很快樂。2畝旱田在她的打理下,顯得對門對路,不僅西瓜又大又甜,其它各種莊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