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騎兵雖然戰鬥力很強,但連續幾天幾夜的奔襲,早已經疲憊,而且奧斯曼大軍明顯有所準備,根本不可能打敗三十五萬之多的奧斯曼大軍,解了巴格達城的危局,只能在外圍牽制著奧斯曼大軍的進攻力度,延緩巴格達城被攻陷的時間,等待後面的印度旗和波斯旗前來。
又是五六天的時間,終於,大量清軍波斯旗和印度旗士兵也漸漸到來,人數上甚至超越了奧斯曼大軍的數量。
然而,經過了整整十天的勐烈進攻,巴格達城終於防守不住了,在清軍波斯旗和印度旗趕到的同時,攻進了巴格達城內,巴格達城陷落只在旦夕。
一旦讓奧斯曼大軍完全攻佔巴格達,依託巴格達,清軍將完全處於劣勢,很可能最後會演變成失去整個兩河流域。
為了保住巴格達城,多爾袞滿含魄力的率領清軍騎兵突破奧斯曼大軍的防禦,趁著巴格達城大部分還在清軍守軍手中,也殺進了巴格達城內。
兩軍在巴格達城內展開慘烈的交戰。
“砰砰砰…”奧斯曼火槍隊打死不少清軍滿八旗騎兵。
同時,奧斯曼新組建的重甲鐵盾軍團也殺得清軍騎兵節節敗退,若不是奧斯曼大軍外圍還有幾十萬清軍波斯旗步兵和印度旗步兵,深陷三十五萬奧斯曼大軍重圍的多爾袞和十餘萬清軍騎兵有被圍殲的危險。
好在波斯旗和印度旗的步兵雖然戰鬥力上弱於奧斯曼大軍,但數量眾多,牽制了奧斯曼大軍很大的精力,讓奧斯曼大軍不可能全力圍殲闖進巴格達城的多爾袞等清軍騎兵。
兩軍圍繞著巴格達城的大戰很快演變成為一場大混戰。
清軍疲憊之師,好在數量更多,而且依舊源源不斷有波斯旗和印度旗大軍趕來增援,並且巴格達城未完全丟失,一時之間倒也與三十五萬奧斯曼大軍殺得難解難分。
雙方大軍激戰了整整兩天,各自死傷都超過十萬,清軍因為波斯旗和印度旗戰鬥力比較弱,死傷更多,達到十五萬,不過奧斯曼大軍算上圍攻巴格達城的死傷,也死傷了十二萬多。
大戰到此,雙方大軍都已經非常疲憊了,眼看著清軍增援的波斯旗和印度旗越來越多,而己方從奧斯曼帝國境內增援的大軍卻遲遲未到,巴格達城已經很難攻下,再僵持下去,奧斯曼大軍戰敗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奧斯曼大軍統帥不得不下令大軍撤退,撤出兩河流域,等待奧斯曼帝國的援兵也到來之後,再繼續和清軍交戰。
奧斯曼大軍想奪取兩河流域,更想打敗多爾袞,血洗當年的恥辱,而清軍向保住兩河流域,一方沒有徹底顯露敗相之前,雙方顯然都不可能先撤兵,一場漫長的拉鋸戰隨即展開。
(未完待續。。)
第九百七十章 清奧十年之戰(二)
第一年,雙方不斷增兵,聚集在巴格達一線的滿清軍隊超過七十萬,奧斯曼帝**隊也超過五十五萬。
當然,清軍雖然比奧斯曼軍隊多十幾萬,但綜合實力卻並不比奧斯曼軍隊強,甚至於真正細算起來,七十萬清軍的戰鬥力還比五十五萬奧斯曼大軍弱!
因為清軍七十萬當中的五十萬都是戰鬥力最弱的印度旗組成,真正有一些戰鬥力的波斯旗和戰鬥力比較強大的滿人軍隊以及僕從騎兵不過二十萬多一些。
反觀奧斯曼帝國方面,大部分都是歐洲方向和烏克蘭克里米亞方向以及北非方向抽調而來的精銳大軍,擁有鎧甲,戰鬥力都不弱,所以綜合實力比數量眾多的清軍都要強一線。
不過,奧斯曼帝國大軍的綜合實力或許比清軍強上一些,但巴格達城畢竟還屬於清軍,有巴格達城做為依託,奧斯曼大軍根本無法佔到半點便宜。
這樣龐大規模的決戰,關乎雙方國運,雙方都沒有必勝的信心,誰都不敢輕易和對方決戰,便在巴格達一帶對峙相持。
清軍依託巴格達城防守,奧斯曼大軍也在巴格達城周圍建立大量營寨進行防守。
雙方這一對峙相持便是整整三年的時間。
三年間,雙方不時交戰,不過卻都是小規模的交戰,雙方各有死傷,清軍方面雖然死傷得更多一些,不過清軍數量更多,而且死傷的大都是印度旗,傷不到根本。
倒是奧斯曼帝國方面,死傷的都是曾經身經百戰的精銳士兵,每損失一個都是根本。
長時間的對峙和交戰,不斷消耗著雙方的國力。
最後,奧斯曼帝國支援不住了,感覺不可能奪回兩河流域,反倒是繼續對峙下去,會讓奧斯曼帝國再次傷了元氣,讓歐洲方面和沙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