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回去愛上親兄弟 作者:沸點123

“胤禟,”嗯?不會吧,皇上想倒他了?“你很少關心政事,那這次的黃河發水,你來說說你的想法。”

“回皇阿瑪,”他跪在地上,“兒臣認為,疏通河道,加高河堤是必要的,但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水患,黃河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它從高原流下,如果上游土質鬆散,河堤不穩,那麼每逢大雨,水患幾乎都會發生。從根本上講,黃河水患,根在泥沙。只有加固了河邊的堤岸,讓它有水也帶不出泥呀石呀的,黃河的水就不會那麼可怕了。但是在上游修築河堤,勞民傷財,且效果並不會好,最簡單且實用的辦法就是‘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

大殿裡一時安靜下來,拜託他又不是學水利工程的,哪裡會知道那麼多?咦?我們敬愛的□主席好像是清華大學學水利工程系的,康老大,你可以去問他嘛!胤禟在心裡不滿的想。

“你說的的確有道理,但多需時日,不是救急之法,可待日後慢慢來做,不可操之過急。”皇上擺手讓他起身。

一位史部的官員被皇上叫出來,回道:“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 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 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州,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讚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包括治理黃河,大河上下,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戰國以後,治河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留存下來大量珍貴的史料。

早 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已普遍修築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提出“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 紛。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伴隨著黃河頻繁的決溢改道,防禦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不斷堵口、修防。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 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約數千人,“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據 《漢書?溝洫志》記載,淇水口(今滑縣西南)上下,黃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約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記?河渠書》中記載,公元 前109年,漢武帝令“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並親率臣僚到現場參加堵口,說明黃河堵口已經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 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 成……詔曰:‘……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景雖節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扼制了黃河南侵,恢復了汴渠的漕運,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定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 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 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 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 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游河務的統一管理。

在我朝,二十一年靳輔在治理黃河中很有作為……”他突然停住不再往下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