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2 / 4)

小說:漢皇 作者:溫暖寒冬

化典籍會起到何等的作用呀?也許這樣一來更能夠讓天下的儒家士子徹底支援我了。當然還能夠透過生產紙張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的,更有利於實現自己一直所設想的利用資訊傳播來主導民間輿論的想法。”

想到這裡,劉辯大為興奮,他現在並不需要去發明全新的造紙術,只是對蔡氏的造紙術進行一些改進,讓紙的生產成本降低,能夠成為天下人普通用得起的物品,那麼對於傳統儒學文化的傳播,好處是難以想像的。

不僅如此,劉辯還準備將雕板印刷術也利用起來,到時候就可以印刷許多儒家文化經典,讓天下的普通百姓都能夠有機會學習儒家經典,對於鞏固大漢的統治地位,其作用必定是巨大的。

至於活字印刷術,劉辯頓時還不想運用在這個時代,因為他覺得,改進了造紙術後,加上印刷術的出現,必定會讓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大大加快的,對以後的歷史也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但是,劉辯並不會因此就不去改變當時的社會了,因為既然他穿越到了此時,而且還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歷史就已經改變了,以後的歷史應該會與他以前學過的歷史不一樣了。

當然,劉辯也知道,即使要改變社會改變歷史也要慢慢地來,不可能一下子就將社會發展到更高的高度,畢竟那是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的。

確定了自己的想法後,劉辯開始思考起了後代的造紙術發展演變過程,西漢以前出現的紙基本上都是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數量少,成本高,沒能普及。

東漢元興元年“G)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來製造紙。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只不過,蔡侯紙的普遍使用也是相對於貴族人家而言,普通老百姓和民間基本上還是極少使用得上這種紙的,與後世社會上普遍通用紙質書籍的情況根本無法相比。

可是,從東漢以後,蔡侯紙也經過了無數代人的改進,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紙張型別非常多,到底選擇哪一種紙張型別作為自己要改進生產的紙張呢?

除了漢代比較常見的麻紙、措皮紙之外,後來還陸續出現了桑皮紙、藤紙,以及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等,這些不同型別的紙張所用的源料不同,生產出來的紙張也就各不相同。

到了明清以來,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出現了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蚜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桌布、花紙等。

156、靈帝講武

劉辯將後世出現的各種紙張型別進行了比較,最後根據洛陽周邊京哉之地的具體情況,決定以生產竹紙為主,來代替蔡侯紙,至於那些名貴的紙張,目前來說生產技術可能還無法達到,而且也沒有實際作用,等到以後劉辯真正成為了大漢天子,而且玉定了天下之後,倒是可以讓人生產出來當成奢侈品還行。

()

現在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還是生產竹紙比較好,因為,京哉周圍的司隸部、右扶風、左馮翊等數個郡國之中,都出產大量的竹,所以生產的原料非常容易尋找,特別是劉辯成為太子前被封為弘農王,他的封地弘農郡中,山地眾多,老百姓種植了滿山遍野的翠竹。

儘管現在劉辯成為了太子,但是弘農郡仍然還是他的封地,也就是說是他的私人所有的領地,郡中那數量眾多的竹子正好成為生產竹紙的原料。

定下了自己要改進的紙張型別後,劉辯開始比較起了蔡候紙與竹紙的生產工藝的差別。蔡侯紙的生產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蔑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bó片狀的溼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不得不說,蔡倫改進之後的造紙方法,對於後世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為這幾個基本的步驟,即使到了後世的現當代時期,也仍然是造紙工藝中的核心步驟。

至於竹紙的生產,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煮稗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大鍋中的碎料可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