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有親海節,7月有救世主節,9月有電影節,但洛洛來得都不是時候,一個節日都沒有被她碰上。
迷人的水城人流如織,湛藍的海水輕輕浮拖著古老的窄巷和民宅,鱗次櫛比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多姿多彩的石橋,連綿不斷的小巷,不勝列舉的名人雕像。威尼斯的河水十分清澈,風景是這樣的美好。但洛洛知道這絢麗的景色很有可能是這座城市的餘暉。因為威尼斯的地基開始下沉,威尼斯正在消失。
洛洛坐的小船在巷道里盪漾著,洛洛看到了讓她聞名已久的嘆息橋。這一條運河並不寬闊,在兩面牆的中間,小小的嘆息橋立在那裡。嘆息橋的左端是威尼斯的市政宮,也就是當年威尼斯共和國法院和總督府的所在地,嘆息橋的右端是當年威尼斯的重犯監獄,那是一個封閉的石牢,粗粗的鐵欄杆封閉著一個不見天日的地獄。
嘆息橋的造型屬於早期巴洛克風格,橋呈房屋狀,上面是採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的一側有兩個小窗。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時,在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時只能透過小窗看見藍天。從此失去了自由,重犯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息聲,因此這一座橋被稱為嘆息橋。拜倫曾經在書上說道:“一邊是宮殿,一邊是監獄”。
洛洛離開了威尼斯,來到了佛羅倫薩。有人說羅馬的美麗是霸道的,不容辯駁的;威尼斯的美是嬌媚的,眉目傳情的;而佛羅倫薩的美則是溫婉,潤物細無聲的。佛羅倫薩從來不缺少詩人,藝術家對它的眷顧,徐志摩曾著有《翡冷翠的一夜》,這也就是洛洛對佛羅倫薩最初始的印象。
文藝復興的偉大先驅詩人但丁、科學家伽利略、政治理論家馬基雅弗利以及天才藝術家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藝術巨匠多納泰羅,菲利普·利波都在這裡生活過,他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