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1 / 4)

小說:瀟湘風雲 作者:天淨沙

哈里/杜魯門是一個非常強勢的總統。他出身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高中畢業。杜魯門雖然出身草根,可他意志頑強,性格強悍,有韌性、能決斷,骨子裡面有一種不服輸的強勢性格。在他的總統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個小牌,上面寫著“決策在這裡作出。”是他決定對日本放原子彈;是他實施馬歇爾計劃,支援歐洲復興;是他作出出兵朝鮮的決定。

一個超級強國,再加上一個強勢總統,如果遇到一個一般的對手,這段歷史就不會有什麼懸念了。可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強勢的杜魯門偏偏遇到了一位更加強勢的對手,遇到了一位不畏天不畏地的**,於是一出精彩的戰爭活劇上演了。那麼,**又具備什麼樣的強勢呢?這種強到底強到何等程度呢?舉兩個例子:

例一:作出出兵朝鮮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中**隊主動跨出國境,到國境外與美軍打仗。按照常規,強國侵略弱國,打到弱國的國土上,弱國能夠不投降,奮起抗爭,就非常不簡單了。而主動跨出國境,到異域去打強敵,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情啊!並且,這還是在共和國剛滿一歲的時候;並且,這還是以世界老大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打仗;尤其是**堅持並推動中央作出這個決策,還是在中央高層開始內部意見不一、多數人不同意打的情況下,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才作出的決策。

1950年10月1日國慶節,當國人還沉浸在歡慶之中的時候,**就接到朝鮮首相金日成的緊急求援電,說“聯合**”已經越過三八線,正以極快的速度向中朝邊境挺進,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思考了一夜,2日下午,就召集中央政治局在京人員討論是否出兵朝鮮問題。

後來又多次開會討論,到19日正式作出了出兵的決策。開始的兩次會上,主張作戰的是少數派,中央領導人多數表示了對出兵的擔憂。據時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回憶說,“大家發言的傾向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因為我們的國內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美國又這麼強。**的發言比較有代表性: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過美軍還很難說,它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爛炸,也夠我們受的。這裡,不能因為**後來叛黨叛國了,就說**害怕美帝國主義;其實,當時參加會議的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陳雲、高崗、張聞天、李富春、鄧老等人,多數都基本同意這一認識。主席也說“你們說的有道理”。

主席為了讓大家暢所欲言,有的會議就不讓記錄。但**還是主張出兵。開始,基本上就是主席一個人傾向打,第二次開會時周總理傾向於打。後來主席就讓在西北主政的彭德懷速來北京參與討論。結果彭老總放炮:如果說美國佬在你國門口整天虎視眈眈我們能安心搞建設嗎?他認為必須要打、一定要打,再由主席堅持,大多數人也就同意了。這樣,一個驚天動地的決策就初步形成了。

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在1951年元旦的日記中也曾這樣寫道:“主席決定志願軍入朝之舉,實在是英明萬分的、有遠見的決定,事至今日已如黑白之分明。如果當時要讓我來決定,我則會偏於‘苟安’!”

那麼,真正促使主席下決心打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呢?人們都知道的原因是美軍打到了鴨綠江邊,中國的邊境安全受到了威脅,這是一條;還有一條,這一條甚至比第一條還要重要,那就是美國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也就是戰爭爆發的第三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就發表宣告,除了出兵朝鮮的兩項內容外,還有一項:“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

可以說,這一項,既震驚了全體中國人,更深深刺痛了**和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你美國也太霸道了!朝鮮發生了內戰,中國既不是戰爭製造者也不是參與者,正一心一意地解放自己的國土臺灣,結束內戰,招誰惹誰啦!尤其滑稽的是,你美國對大力支援北朝鮮的蘇聯連個屁也不敢放,卻對既沒有出兵又沒有挑釁的中國來勁了,無非是蘇聯強中國弱麼!

無非是欺軟怕硬麼!

但**不是蔣介石,新生的共和國對此迅速作出了反映,**指示周恩來外長當即發表宣告,對美國的做法定了性:“杜魯門二十七日的宣告和美國的海軍行動,乃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

同年11月28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