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部分人很快角色轉換,由改革維新的領袖、旗手、先鋒,轉換為守舊、保皇、成為歷史繼續前進的落伍者。如何認識這一現象,不僅關係到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第一代人的評價,而且成為如何認識中國知識分子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值得進一步研究。

1、由維新派旗手到保皇黨領袖的康有為。

康有為,廣東省南海縣人,1858年生於一個富有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接受過正宗的儒家教育。22歲那年到過香港,此行使他“覽西人宮室之瑰麗,道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制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乃複閱《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 。此後,學習了不少西方政治理論書籍和自然科學技術知識,思想逐漸有了變化。1884年開始編寫《人類公理》一書,後改名為《大同書》,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影響久遠的名著。《大同書》為世人勾畫了一幅“無邦國,無帝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生產力高度發展,一切生產勞動皆用機器,“一人之用可代古昔百人之勞”,工人地位最高,“工最貴,人之為工者亦最多”,既是工人,又是“學人”。

康有為一方面靠著書、寫文章、辦學講學,宣傳他的思想主張,一方面利用進京趕考等機會,先後七次上書光緒皇帝,主張變法改革。其中一次,由他起草,發動並組織有一千多應考舉子聯名上書皇帝,即有名的“公車上書”。後來,曾參與聯名上書的舉子們惟恐惹亂子而妨礙自己的功名,紛紛散去時,康有為又不顧風險,以個人名義上書皇帝。上書到達光緒皇帝手中,得到認可。1898年6月的一天,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委以“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小官,遂後頒佈法令,實行變法維新。變法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的反對,再加上維新派本身指導思想和策略上的失誤,推行百日,即宣告失敗。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梁啟超被迫出走日本,許多人被捕或被罷官,其中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康廣仁等六君子,血灑京城,為實行變法付出寶貴的生命。

百日維新失敗以後,不少維新派擁護者,看到依靠皇帝搞君主立憲的一套行不通,遂轉向革命,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孫中山等革命派曾邀康有為“改弦易轍,共同實行革命大業”,“康答曰:‘今上聖明,必有復辟之一日,餘受恩深重,無論如何不能忘記’” 。康不僅自己不參加,還阻撓弟子們參加,後來又組織“保皇會”,在華僑中開展活動,與革命派興中會對抗,極力反對革命。他撰寫《答南北美州諸華僑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物質救國論》等文章,散佈革命必使天下大亂,“是使四萬萬之同胞,死其半也”,鼓吹“堅守保皇會義,聖主必復,中國必全,幸福必至”。他在“物質救國論”中專門寫了《論中國近數十年變法皆誤行》一節,宣佈變法活動是錯誤的,完全變為政治上保皇復辟,文化上尊孔復古的封建主義的衛道士。1927年康有為逝世前,曾接前清末代皇帝溥儀為康七十壽辰的賀禮,立即誠惶誠恐地寫《謝恩折》:“齎到皇上御筆:‘嶽峙淵清’四字匾額一幅,玉如意一柄,賜匾為壽。臣喜舞汴蹈,當即恭設香案,望北叩謝天恩祗領訖”。此時,清朝已被推翻十幾年,康有為仍然口口聲聲稱溥儀為“皇上”,稱自己為“老臣”,“微臣”,行文中寫到“皇上”一律比正文高出二字,提到自己時,字都寫得很小。

。 想看書來

從康有為看近代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2)

有個叫王眉五的人,1911年在日本見到康有為,曾問他:“何以人人皆談革命,推翻滿清,創立共和,而南海先生(即康有為)卻仍主保皇,擁戴君主立憲?”康有為回答:“我國民智未開,驟行共和,必致內爭。墨西哥之九十年內亂,法蘭西八十三年內爭,是皆前車之鑑”。康有為還針對有人說他保皇是為了個人名利,想當官的說法,在給馮國璋的電報稿中表示:“僕戊戌以來,主持虛君共和,先後言之,未有改也。先墳掘,亡弟戮,家產沒,二十年來,蒙難負罪,未嘗屈改,而冀得一官職、爭一權利。上質天日,下告國民,僕之心在救中國,拯生死耳” 。

2、 “長慧燭天”、“瓊花照世”的改革家梁啟超。

1943年一月,著名學者梁漱溟曾寫《紀念梁任公先生》一文,對梁啟超的一生做了如下介紹與評價:

“當任公先生全盛時代,廣大社會俱感受他的啟發,接受他的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