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朝熙寧年間黃河的河道南移,黃淮交匯於清江而湧入運河,致使運河泥沙沉積、汛期堤壩崩塌。因此治河、通漕運,得從黃河下手,這是老生常談。” 潘季馴談到治河,黝黑的臉泛著光芒,神采照人。 這是一種信念的光芒。 “嘉靖四十四年,黃河在沛縣飛雲橋決堤,注入昭陽湖,漕運的河道淤塞一百多里;嘉靖四十五年,黃河在馬家橋決堤;隆慶四年,黃河在睢寧決堤…… 朱尚書的治河理念開鑿新河,我的理念是束水治沙。雖然我被彈劾罷官,仍然堅持己見。” ……治河是倒黴差事,就連朱衡都好幾次被彈劾,險些被罷官。 朱翊鈞端正坐著,嚴肅地說:“我不懂治河,但晏老師認同你的理念,我想一定是有道理的。” 晏珣在一旁附和:“過去治河信奉大禹治水之法,著重清理河沙,可是黃河攜帶的河沙哪裡清得乾淨?耗費千萬民力清理一次,汛期一到又前功盡棄。我想來想去,靠河水本身的衝擊力將泥沙帶走,是可行的。” ……不是他“想來想去”,而是潘季馴“束水治沙”的理念,另一時空的康熙帝非常推崇、重新啟動,取得了實際成效。 經過實踐檢驗的才是真理。 朱翊鈞感慨:“元朝治河直到亡國,大明若能夠治好這條河,也算對得起沿岸的萬千百姓。” 他站起來,鄭重給潘季馴倒一杯茶,老氣橫秋地嘆息:“在我看來,最難得的不是把文章做得花團錦繡之才,而是潘大人這樣一心做實事的。” 潘季馴恭敬地接過茶,感動得眼眶都紅了。 太子的認可,不枉他一路千山萬水跋涉。 潘季馴拿出一幅隨身帶的河圖,手指在圖上比劃:“我認為治河以治黃河為本,治漕運為標,可分為兩步走……” 既然太子有決心治河,老潘就不客氣了! 一開口就是百年大計! “第一步,將黃河現有決口全部堵塞,從東向西推進,使黃河恢復舊道。需要大修的工程有五項:一,疏浚清江浦到雲梯關到海口河道;二,挑浚高家堰到清口的淤泥,在高家堰修築堅固堤壩……” 沿著黃河走了三個省制定的治河攻略,終於可以提出來。 潘季馴滔滔不絕地說著,抬頭看了朱翊鈞一眼。 小小年紀的太子半懂不懂,但絲毫沒有不耐煩的神色。 “第二步,在河南考城、儀封,開挖一條中河,從駱馬湖經宿遷、桃園至清河……”潘季馴將要動工的工程一一指出。 他日夜謀劃,早已爛熟於胸。 治河,成了他的畢生信仰。 潘季馴將計劃一步步說完,目光灼灼地看著朱翊鈞。 此時此刻,他完全忘記了朱翊鈞的年紀。 朱翊鈞聽完,看向晏珣:“晏老師覺得呢?” ……你等等,我先問問老師啊! 晏珣說:“我認為可行。我也不精通水利,又沒有親自沿著黃河走遍三省,不知具體情況。但潘大人提到第一步工程完工,能使漕運不受黃河水患之害,這是很值得嘗試的……” 他轉頭問:“潘大人,這項工程需要多久?” “十年。” “需要多少錢?” “每年百萬兩。” “噗!”朱翊鈞一口茶噴出來,倒抽一口冷氣,嘆道:“潘大人對朝廷的收支,應該是知情的。現在九邊軍鎮的軍費支出,依舊佔財政支出的大頭,且不可減少。” 九邊軍費,不僅僅是養兵練兵的費用,還有修長城的鉅額支出! 潘季馴當然知道朝廷對每一項支出都很謹慎,他也經歷過發不出俸祿的嘉靖末年。 “但是不搞治河工程,黃河幾乎年年決堤,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且每一次決堤,為了儘快恢復漕運,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通。”潘季馴說。 至於九邊軍費的問題,潘季馴不予置評。 特別是戚繼光修長城的工程,朝野爭議重重。 有人認為就算把長城修到遼澤也抵擋不住外敵入侵,消耗巨大的人力財力修長城是白費力氣。 但……就像治河一樣,不懂行的人沒資格評價。 見朱翊鈞愁眉苦臉,晏珣說:“治河工程費用的事情,我們可以好好想辦法。實在沒有辦法,唯有去搶。實不相瞞,我在等倭國戰事的捷報。” 沒辦法,只好苦一苦倭奴。 潘季馴:“……也不是不行。” 浙江人沒有不討厭倭寇的,搶倭寇是替天行道。 朱翊鈞聽到錢的事情有著落,不禁鬆了一口氣。倭國的金山銀山,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我這一次去松江府,就是主持大海船下海。”朱翊鈞笑道,“也許我們還能去更遠的地方貿易。” 和錢財相比,潘季馴這樣的人才更難得。 潘季馴若不是被罷官,這套治河攻略可以直接送交朝廷,不用特意在此偶遇太子。 但若是送交朝廷,說不定還沒有直接跟太子面談的效果好。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