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雍容富態,慈眉善目,像極了《西遊記》中左大玢扮演的觀世音菩薩。
“邊仙姑,你們棘津州是不是有個關於《八龍、甕口、紫龍、流常和花園的傳說》?”
見過君臣之禮後,玉皇大帝迫不及待地問道。
“有。”邊仙姑信心滿滿地答道
玉帝:“你見過那個八龍冢嗎?”
邊仙姑搖搖頭:“沒見過。我是聽龍一說的。”
玉帝:“哦,也是道聽途說啊!而且還是龍一。”
邊仙姑:“回陛下,我是唐朝晚期飛昇,那八龍冢是明朝初期被發現並挖掘開的。那個傳說也是挖開以後,根據劉伯溫的壓勝法才流傳開來。您知道,我飛昇以後,是不能隨便下凡的。”
玉帝點點頭:“那,塔兒頭、橫頭、樸莊、營頭、王均,你們那裡是不是真有這些村名?”
邊仙姑:“有!這些村名我都記得清清楚楚,離我的老家邊村也都很近。王均有個大集,我在凡間時斷不了去那裡趕集買東西。”
玉帝拈鬚沉思,見縱橫大神面帶沾沾自喜,心道:他們都是好朋友,邊仙姑與龍一又是老鄉,別再合起夥兒來糊弄我。於是又說道:
“改名字不是小事。這樣吧,有了你們提供的基本情況,我再派人去核實一下,如果屬實,便給他更改過來;”又衝縱橫大神說:“不屬實要拿你是問,判你個播弄是非之罪!”
縱橫大神忙拱手說道:“不屬實微神甘願受罰!”
玉皇大帝隨即傳來順風耳和千里眼,對二人說:“這裡有《八龍、甕口、紫龍、流常的傳說》和《用錯人》的民間故事,說的都是棘津州的事。據說那裡有這些地名。
“你們倆先看一看,看完後到八龍山觀察一下那裡的地形。再到民間對照一下真正的棘津州,看看兩下里在形狀上是不是相符。
“然後再深入到老百姓中,探聽那裡是不是真有這個傳說,八龍冢是不是真實存在過。限你們一天的時間,明天這個時候來回復我。”
又對縱橫大神說:“明天這時你也來,咱共同驗證這件事。”
第二天,縱橫大神和順風耳、千里眼同時來到靈霄殿。
順風耳向玉皇大帝彙報說:“八龍山裡的地形與凡間的棘津州確實很相似;民間也確有關於八龍、甕口、紫龍、流常的傳說。八龍冢確實存在過,埋葬八龍壇的沙土崗子如今還在。
“不過,那裡沒有《用錯人》這個故事,倒有個叫《曾二八棍的傳說》,故事卻一模一樣,村莊也對上號了。那裡的老百姓幾乎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千里眼說道:“陛下,那裡的老百姓對您還有些……”
“咳!咳!”
順風耳一聽話茬不對,忙咳嗽了兩聲。
千里眼人也很聰明,意識到這是順風耳不讓說這方面的內容,忙禁住口,不知說什麼好了,怔怔地愣在了那裡。
“老百姓對朕有什麼意見?快快說來。”
玉帝見千里眼欲言又止,知道是負面反應。為了弄清事實真相,也為了瞭解自己在民間的口碑,便催促道。
千里眼趕忙雙膝下跪,戰兢兢道:“陛下,小神不敢。”
玉帝:“朕赦你無罪,有什麼反應如實說來。”
千里眼:“是!民間老百姓對您還有些不滿,說你偏聽偏信偏向蛇王,不應該把存在了幾萬年的八龍冢改叫成八龍山,委屈了他們的八個雕龍壇和龍一。民眾說他們的龍一在天庭受了欺負,很是憤憤不平。”
玉帝:“噢?那次紛爭也傳到民間去了?”
千里眼:“傳去了!全棘津州的老百姓都知道。他們說,凡間沒有上天梯,如果有的話,他們就上來找您理論。還要打蛇王,幫龍一出氣,把八個雕龍壇再運回清涼江畔的沙土崗子上埋葬起來。”
玉帝:“嗬,還群情激憤呀!”
順風耳也忙跪倒,說:“說不上群情激憤,但眾口一詞。不過,都是老百姓,說說而已。”
“話不能這樣說。”玉帝嗔怒道:“老百姓最能反映實際問題。不要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是被天下的老百姓唾罵,我這個玉皇大帝坐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既如此,朕立馬把名字改過來,還龍一一個清白。”
隨即傳來欽差大神,吩咐道:“你去八龍山傳朕的旨意,把八龍山改名為八龍冢。然後到地名資料部,把那裡的記載也改過來。”
“是!”欽差大神領了聖旨,高高興興地辦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