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拜堂成親(2 / 3)

“據我看,她撂銀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幫她宣傳《燕王掃北與永樂遷民的傳說》,你這樣做了,收下銀子當之無愧。”

店主:“這也太多了吧?!”

亓曉婷含笑道:“你要覺得不落意,就按她的要求,多印一些《燕王掃北與永樂遷民的傳說》,經常給她宣傳宣傳,也就行了。”

店主不解:“宣傳這個對她有什麼好處呢?都老掉牙的故事了!”

亓曉婷:“我也說不很清楚。她願意這麼做,對你來說也方便,各得其所,各尋其樂吧!”

………………

雖然一切從簡,必要的禮節還是要的。

大凡新媳婦進婆家門時,都是在轎前(或車前)放一個大發糕,新媳婦在伴娘的攙扶下,首先站在一個預先放在轎前的小板凳上,然後再邁過放在小板凳前的大發糕。

發糕是用小麥粉發酵以後做成的。其方法也很簡單:擀一張圓餅排一層棗,越往上越小,直至摞出一個尖來,然後上鍋蒸熟。

新媳婦從上面邁過去,預示著今後的日子一步一層樓。又因做發糕的面是發酵過的,又取其“發家”的意思。

邁過發糕以後,新媳婦的裙子還不能放下來。在院子的北端,也就是北房屋門的前邊,還有一個閃著火苗的火盆,要新媳婦從上面邁過。

這是當地的一個風俗,新媳婦未進屋門先邁火盆,以此來預示今後的日子會“紅紅火火”。再與剛一下轎邁發糕連起來,這樣就有了“新媳婦進了門,小日子興旺發達,越過越好”的含義。

亓曉婷是女娶男,也就省去了坐轎或坐車這一說。但發糕和火盆是一定要邁的。有人便別出心裁,讓亓曉婷在蓋上紅蓋頭以後,由兩個伴娘攙扶著從屋裡走出來時,完成邁發糕和邁火盆這兩個過程。

紅蓋頭是必須要頂的。這也是風俗約定:新媳婦在上拜以前,是不能見任何人的。因為女人結婚,是一輩子的大事,忌諱特別多。

尤其忌諱屬性與自己相剋的人。新婚之喜,來慶賀的、看新娘子的人特別多,哪裡避諱得過來?新娘子自己一頂紅蓋頭遮住眼,什麼也見不到了。

所以,紅蓋頭要一直頂到上拜。上完拜,進入洞房,再由新郎用戒尺把紅蓋頭挑下來。這之後,再見什麼人也不怕了。

要不怎麼說封建社會的婚姻是“等到入了洞房,挑下蓋頭,”新郎新娘才知道對方長什麼模樣呢!

亓曉婷和龍一,都身穿大紅喜服,亓曉婷頭頂紅蓋頭,靜靜地坐在母親的房間裡;

龍一十字披紅,胸前一朵大紅花,一會兒在空間裡招待諸神,一會兒出來與人們見見面,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就這樣,給人的印象還是新女婿害羞,躲到鐵皮房裡不出來。

天近中午的時候,人們來的差不多了。主婚人各屋裡招呼著“上拜”集合人。

亓曉婷頭頂紅蓋頭,由兩個伴娘攙扶著,款款地來到屋外天地底下。

龍一也被人引到,與亓曉婷並肩站著。

在北房門左手天地前面,鋪著一塊紅氈。亓曉婷被安排在左邊,龍一被安排在右邊。

主婚司儀喊道:“一拜天地!”

二人轉過身,衝著天庭磕了三個響頭。在人們看來,這只是儀式,而他們兩人是真情實意地在感謝玉帝賜婚,感謝天庭諸神的幫忙。

“再拜高堂!”司儀又喊道。

兩人向著堂上的父母,又磕了三個響頭。

司儀:“夫妻對拜!”

兩個人面對面相立,深深地給對方鞠了一個躬。

司儀:“送入洞房!”

隨即,有人拿來一匹紅綢,遞給亓曉婷一端,遞給龍一一端。

正在這時,忽然圍觀的人群一陣躁動,有人說了句“唱喜的來了”,一陣“霹靂啪噠”的竹板聲在庭院裡有節奏地響了起來。

竹板響過之後,一個渾圓的女中高音唱道:

一進大門亮堂堂,

賓客滿棚笑語揚。

花轎一到鞭炮響,

表表孃家的好嫁妝:

金皮櫃來銀皮箱,

八仙桌子象牙床。

金銀首飾加翡翠,

綾羅綢緞好衣裳。

撣瓶帽筒茶葉缸,

茶壺茶碗帶粉妝。

座鐘掛錶叮噹響,

穿衣鏡子擺中央。

笙響喜樂下了轎,

一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