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發揮餘熱期。七十歲以後,一律住養老院。
這裡需要說明的,有以下四期:
學習期:(根據個人條件,一般都達到專科畢業。大學屬鳳毛麟角)時間十五年。
全棘津國實行義務教育。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專科三年、大學四年。兒童從七歲開始上學,一般大專畢業便分配工作。學習優秀的上到本科,特優秀的繼續深造。
服役期:時間二十年。
從學校畢業後,根據個人志願,由組織分配工作。每個人在這一階段最多允許跳九次槽,每次跳槽間隔必須滿兩年。
如果是技術或藝術人員,在跳槽前,必須培養出能力與自己相當,能勝任自己所擔當的工作的接班人。
貢獻期:時間二十年。
服役期滿後,人生進入不惑之年,已積累了豐厚的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
根據自己的技能和愛好,隨意挑選自己熟練並熱愛的工作。
一經選準,就要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在這個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做出突出貢獻。
發揮餘熱期:時間十年。
這一期的人們,都已是花甲之年。一般情況下,組織不再安排工作,而是動員去住養老院。
不願就此養老的,可根據自己的體力和愛好,有選擇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今天上午願意在廚房做飯,下午想去釣魚;明天又打算到辦事處工作。只要事先給組織打個招呼,不是人員過於擠疙瘩就可以去。
但無論到哪裡,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餘熱,竭盡全力。
七十歲以後,進養老院,安享天年。
城鄉建設
在全棘津國,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一律建成了一至兩平方公里不等的居民區。
居民區平均十公里一個,裡面街道建築又以小區劃分。每五百米一條縱向四車道硬麵路,路兩旁各有一排綠樹,南北貫通。
兩條縱向路之間就是一個小區。裡面並排四棟樓房,縱列十棟。
每個小區都一樣,每個小區的後面,是寬敞的花園。小區的後門與花園相同。小區居民在茶餘飯後,可以任意到花園裡遊玩。
居民區的人們酷愛自己小區的花園。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在花園種葡萄、各種果樹及花花草草。加之栽培得法,滿園鬱鬱蔥蔥。到了收穫的季節,小區的人們可以隨便採摘。
果實的新鮮味美讓人們讚不絕口!吃的同時又連連稱讚栽種者的好處,更增加了人們搞好花園地熱忱。
由於能從中得到享樂,以及各小區之間相互媲美、爭奇鬥勝而不斷受到鼓勵,花園成了居民區人民最富於創造及娛樂性的事物。
看到人們如此傾心小區花園,亓曉婷與龍一受到很大啟發,他們從新修改了居民區建築方案:在兩條街道的中間、臨街小區的後面,都留有與小區同等面積的空地,供小區的人們發揮綠化才能。
這樣一來,居民區就成了一個建築與花園相間隔的模式:街道兩側是小區樓房建築群,小區後面是花園。
從高空俯視,整個居民區就如同綠色和白(灰)色的條帶組成,整齊劃一,就如同用筆描出來一般。
居民區外面有一條護區河,在居民區的中間地帶,東西南北各挖了一條五十米寬的小河相交叉。小河的兩端與護區河相連,河水迴圈流暢,水流舒緩而怡人心目,可供人們游泳、划船娛樂。
河水裡有各種水生生物,魚的種類不下幾十種,螃蟹、鱉、貝類也很多。是釣魚愛好者的理想去處。河岸上經常有三五成群的垂釣者。
釣魚既是愛好,也可以當做工作。因為居民家裡不起火做飯,垂釣者把釣上來的魚送到餐館,同樣可以到積分機上刷卡積分。
這就大大便利了釣魚愛好者。有的人大半生都從事這項工作。每天沉浸在釣魚的快樂之中。
居民區住宅樓基本是統一格式。
大單元樓平均八十平方米,兩室一廳一衛,供三口以上家庭入住。
小單元樓平均六十平方米,一室一廳一衛,供兩口人(多半是夫妻)入住。
四十平方米的旅館式標準間,供單身男女入住。
無論大、小單元樓還是標準間,洗漱間衛生間一應俱全。足不出戶拉撒洗浴都能解決。
住宅樓裡的一應用具,如桌椅床凳,電視電腦,茶壺茶碗,洗漱用具等一切一切,都是公家供應。也就是說,任何地方都沒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