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封榆國公為榆林郡王!
賜地三千畝,食祿九千石!
賞丹書鐵券,世襲罔替!
這是多麼天大的皇恩啊!
自大明立國至今兩百多年以來,何曾有過異姓封王,而且太祖皇帝也曾有言:異姓不可封王(死後追贈的不算其中)。
這乃是祖制所定。
可是如今,皇上竟然封賞榆國公為榆林郡王,這簡直就是有違祖制,實乃大逆不道啊!
奉天殿前的一眾文武百官們,皆是心中一片震驚,久久回不過神來。
特別是站在百官之前的內閣首輔陳新甲,此時的臉色已是陰沉如水,目光閃爍不定。
榆林郡王!
這可是自大明立國以來,第一位異姓封王的。
陳新甲實在沒有想到,崇禎皇帝竟是如此的不顧祖制,賜封榆國公為榆林郡王。
他有心想要站出來公開反對,可看著眼前的封賞儀式,陳新甲最終還是沒有出列反對。
如果陳新甲真的這麼做了,那這就是在打崇禎皇帝的臉面,置皇帝的威嚴於何處。
也許要不了多久時間,陳新甲必然就會失去崇禎皇帝的信任與器重,最後落得與周延儒一樣的下場。
這對於陳新甲來說,是絕對不能失去眼前的一切。
想他陳新甲寒窗苦讀十數載,好不容易以舉人身份坐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其中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陳新甲不想失去內閣首輔的位置,也不想失去皇上的器重,他要好好的保住這一切。
因此,陳新甲只得默默地站立原地,不敢做出任何的舉動。
而一眾文武百官們也是如此,皆是低首望地,沒有多說什麼。
畢竟,賜封榆國公為榆林郡王,乃是皇上的旨意,身為臣子的他們又怎麼敢在這種場合公開反對。
沒見到身為內閣首輔的陳新甲,都不敢站出來反對嗎!
........
封賞儀式還在繼續。
“......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英都伯洪承疇不畏遼東苦寒之地,為國鎮守遼東數載,以重病之軀率領王師抵禦東虜......”
“然東虜猖獗至極,不識大明天恩,主動挑釁戰端......錦州之戰,東虜胡部竟是施以卑劣之計,致使我大明王師遭遇慘敗......”
“英都伯未能力挽狂瀾,使我王師傷亡數萬之多,錦州、寧遠等城池接連陷落,遼東局勢一片糜爛......英都伯勞苦功高,為國捐軀,其罪當免......”
“追贈英都伯為英都侯,長子襲承伯爵之位,次子蔭錦衣衛同知......其屍身葬歸故里,以超格公爵之墓葬之.....”
聽著王承恩高唱洪承疇的封賞,劉博源的心裡也是頗為感慨,一些關於洪承疇的事情,也在心頭一幕幕的略過。
初次見到洪承疇時,還是在崇禎七年的三月份。
當時的劉博源正跟隨著五省總督陳奇瑜,前往中原之地圍剿流賊,洪承疇與各省巡撫及總兵等一眾官將,在河南陝州迎接陳奇瑜的到來。
這是劉博源與洪承疇的第一次見面。
雖然兩人並沒有什麼交流,且以劉博源當時的官位,也確實無法引起洪承疇的關注。
但對劉博源來說,洪承疇的名聲還是非常之大,儘管‘洪屠夫’的名號並不好聽。
而劉博源與洪承疇真正的交流之深,還是在崇禎十四年的松錦之戰,那時的劉博源已是身居永昌伯之位,且還擁有著天下第一軍的威武軍。
在強大的實力面前,薊遼總督洪承疇不得不十分的重視劉博源,並對劉博源多有倚仗。
也正是有了這些相互交流之後,劉博源才對洪承疇瞭解頗深。
洪承疇能以一個文人的身份,鎮守遼東數年之久,極力抵擋住了東虜的進攻,這在統兵能力上來說,確實是十分出眾。
而且洪承疇在處理各軍之間的關係,也是非常的老練成熟,能夠積極的調動各軍將領,從而使得遼東局勢一直處在穩定的狀態。
若非不是洪承疇的身體原因,恐怕遼東局勢根本不會變得如此糜爛,也許奴酋多爾袞不可能輕易的攻佔錦州、寧遠等城池。
而在洪承疇因病身亡之後,遼東局勢才會變得如此糜爛,使得大明接連的丟城陷土。
從另一方面來說,雖然洪承疇沒有什麼功勞,但還是有苦勞的。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