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輔政大臣,不知你們覺得朕做出的決定,可有什麼不對?”
朱慈烺並沒有當場發怒,而是轉將目光看向了都察院都御史李邦華、吏部尚書鄭三俊、禮部尚書倪元璐等人,詢問著他們的態度。
都察院都御史李邦華最先站了出來,向著朱慈烺拱手回道:“回稟皇上,老臣以為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還是繼續以試點的方式實施下去為好。”
李邦華所表明的態度,立時得到了鄭三俊、倪元璐等人的贊同。
“皇上,微臣也是贊同李大人之見。如今的大明朝廷好不容易穩定了下來,實在是經不起過大的動盪啊!”
“李大人與鄭大人說的確實沒錯!想我大明動亂了二十多年之久,現在好不容易平定了內憂外患,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間,怎能再次橫生波瀾。”
“還請皇上慎重決斷,目前的流賊之禍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朝廷更是需要穩定民心,實施休養生息之策才是。”
“治大國如烹小鮮,千萬不能操之過急,需要進行長遠的計劃才行。皇上想要全面的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立即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這顯然是急於求成。”
“......”
鄭三俊、倪元璐等人紛紛出言勸諫,表明了自己的反對態度。
而朱慈烺在聽得了數位輔政大臣的勸諫後,當即皺起了眉頭,臉上也是露出了沉思之色。
因為對於一眾文武百官們的勸諫,朱慈烺可以選擇不聽。
但是對於數位輔政大臣的勸諫,朱慈烺還是需要鄭重的考慮清楚。
當前朱慈烺所面臨的選擇,只有兩種方式。
一方面是選擇激進的方式,全面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如此便能立即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很有可能引起滿朝文武官員們的極力反對,引得整個大明天下的官紳士族們強烈反對,甚至使得整個大明天下變得一片動盪。
另外一種選擇則是顯得比較穩妥一些,繼續以試點的方式實施下去,必然不會引起強烈的反對。
而缺點就是不能立即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使得朝廷的實力得不到很快恢復,依舊是弱小的無法與劉博源所抗衡。
朱慈烺的內心很是猶豫,實在不知如何抉擇。
正當這時。
劉博源突然抱拳說道:“皇上,李大人與鄭大人等人說的確有道理。當前的大明朝廷實在經不起折騰,整個大明天下也經不起動盪。”
“所以,微臣也是建議皇上,還是採納第二種穩妥的方式為好,繼續以試點的方式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
“榆林親王,你也是這個意見嗎?”朱慈烺皺了皺眉,很是疑惑的問道。
劉博源回道:“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微臣自然是這麼想的,再無其他的任何想法。”
“不過皇上過於擔心,微臣還又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可以很好的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哦?不知榆林親王又有什麼好的辦法?”朱慈烺頗為驚訝的問道。
“全面開海,增設海關!”
劉博源緩緩的吐出了這八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