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十一月十日。
乾清宮,奉天殿內。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隨著一道尖銳的高唱聲響起,今日的大朝正式開始。
依照官場上的尊卑有序,第一個出列奏事的自然是榆林親王劉博源。
“啟奏皇上,微臣有本要奏!”劉博源從佇列中站了出來,向著朱慈烺抱拳行禮道。
朱慈烺注視了劉博源一眼,隨即問道:“不知榆林親王有何要事奏稟?”
“回稟皇上,微臣前兩日收到延綏鎮送來訊息,今年的秋賦收入比之往年多了三成以上,共計有白銀十二萬七千四百多兩,有糧食兩萬四千五百多石。”劉博源抱拳回道。
“真......真有......這麼多?”
朱慈烺聞言一驚,臉上滿是難以相信之色。
劉博源回道:“微臣豈敢欺瞞皇上,若是皇上有所懷疑的話,也可向戶部尚書李大人詢問,想必李大人也已收到了訊息的。”
朱慈烺轉將目光看向李侍問,問道:“李愛卿,延綏鎮的秋賦真有這麼多?”
“回稟皇上,榆林親王所言確實如此,微臣也是昨日才收到的訊息。”李侍問連忙拱手回道。
“好!好!實在太好了。”
得到了確定的回答,朱慈烺神色大喜,高聲說道:“單是一個延綏鎮就增加了如此多的秋賦,若是全面的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那豈不是立馬就能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榆林親王,看來還是你所提出的官紳一體納糧之策,實在是好啊!”
“能為朝廷獻策,這本就是微臣的職責所在。況且主要還是皇上採納了微臣的建議,以延綏鎮為試點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這才有了秋賦的增加。”劉博源謙虛的抱拳回道。
“榆林親王實在謙虛了,這確實是你提出的建議很好。”
朱慈烺微微笑了笑,隨即話鋒一轉,問道:“榆林親王,既然以延綏鎮為試點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確實能夠增加秋賦的收入,也能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那麼以榆林親王之見來看,是否可以全面的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徹底的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劉博源並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轉頭掃視了一遍大殿之內的一眾文武百官們後,這才抱拳回道:“回稟皇上,這還是需要看您的意思才行?”
“看朕的意思才行?”
朱慈烺滿臉疑惑,當即問道:“榆林親王,此話怎講?”
劉博源回道:“如果皇上想要立即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那就可以全面的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如果皇上想要一步步的解決朝廷的朝政問題,那就可以繼續以試點的方式實施下去。”
“而這兩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弊,就看皇上如何抉擇。”
聽得劉博源的話後,朱慈烺頓時陷入了沉思之中。
雖然在劉博源的話裡,並沒有直接說出這兩種方式的利弊,但是朱慈烺豈會看不出其中的利弊。
全面的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絕對會遭到滿朝文武官員們的極力反對,也同樣會遭到天下官紳士族們的強力反對。
甚至最壞的結果是,整個大明天下將會變得一片動盪,恐怕就連朱慈烺的皇帝寶座也會變得不穩。
而繼續以試點的方式實施下去,則是類似於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必然不會引起滿朝文武官員們的極力反對,也同樣能夠使得天下官紳士族們慢慢接受。
但缺點也是有的,那就是不能立即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朝廷的實力還是顯得有些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