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六月十九日。
在山東濟南城停留了數日時間後,征討督師李邦華率領著八萬朝廷大軍,終於是拔營啟程,向著南京方向繼續行進。
榆林親王劉博源答應調派的三萬五千兵馬,並未隨著朝廷大軍一起出發,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召集起來。
待得三萬五千兵馬全部集結完畢後,才會立即趕去增援。
李邦華懇請調派威武軍的增援奏摺,此時已是緊急的送往了京師,等待著弘光皇帝朱慈烺做出批示。
只要朱慈烺同意了李邦華的增援奏請,那麼劉博源便會答應派出威武軍,幫助李邦華征討南京那些亂臣賊子。
至於劉博源為何不直接答應派出威武軍,反而是需要得到朱慈烺的同意,其實這也是有著些許原因的。
按照劉博源原本的計劃裡,是要等到惠王朱常潤登基稱帝后,便就立即向南京方面發兵征伐。
然而現實的情況總是變化不定,大明朝廷竟然率先向南京方面發兵征伐,這是劉博源所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畢竟以如今大明朝廷所擁有的實力,根本難以發起大規模的戰爭,也根本承擔不起錢糧物資的後勤需求。
而且南京方面所擁有的實力,並非是大明朝廷想的那麼簡單。
根據南京情報司送來的情報得知,整個南直隸的各州府主官與總兵將領,已是鐵定了心要跟徐弘基等人叛亂到底。
這就間接的說明了一個事實,整個南直隸的十數萬兵馬,將會全都聽從徐弘基等人的命令,跟隨著徐弘基等人一起造反到底。
面對著十數萬兵馬,大明朝廷根本難以對付。
再加上又有湖廣、浙江、江西、福建等各省主官與總兵將領的加入,那就更加進一步壯大了徐弘基等人的實力。
另外還有,徐弘基等人還又大肆的拉攏其他各省主官與總兵將領,從而削弱了大明朝廷的實力。
南京方面的實力得到了增漲,而大明朝廷的實力卻被削弱,這就使得大明朝廷更加難以對付徐弘基等人。
可是朱慈烺似乎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竟是如此貿然的主動發兵征伐,那麼最終的結果必然戰敗。
這並不是劉博源危言聳聽,而是事實就是如此。
也正是因為南京方面的強大實力,劉博源這才沒有直接答應派出威武軍增援,而是需要得到朱慈烺的同意。
劉博源所想的是,既然大明朝廷已經是主動的發兵征伐,那就先讓大明朝廷與南京方面交戰一番,使得雙方的實力各有損傷。
而這對於劉博源來說,自然是非常願意看到的情況。
這樣如此一來的話,待得日後威武軍參與了此次征討之戰,也就可以適當減少威武軍將士的傷亡。
能夠適當減少威武軍將士的傷亡,這也是劉博源所希望的。
而且趁著這個時間,劉博源又能調集更多的兵力,運送更多的武器裝備,加強威武軍的實力。
一旦朝廷大軍遭遇了戰敗,那麼劉博源便就立即率軍出擊,征討南京那些亂臣賊子,從而名正言順的佔據江南之地。
這是一個多好的應變計劃,坐等著大明朝廷與南京方面相互廝殺,而劉博源卻在從中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