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正月初一。
這一日,延綏鎮、陝西鎮天降瑞雪,似乎映照著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好兆頭。
雖然北地的天氣有些寒冷,但卻絲毫影響不了軍民百姓們喜迎春節的心情。
在整個榆林城內,充滿著濃濃的過年氣氛。
各條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鞭炮聲也是不絕於耳,唱戲曲的,街頭賣藝的,對舞獅子的,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使得城內熱鬧非凡。
自劉博源接手榆林城後,整個城池的發展可謂是翻天覆地。
原先在城牆邊角的那些地窩子、帳篷、菜地,還有隨處可見的雞圈鴨圈,還有那坑坑窪窪的土路街道,全都消失不見了。
如今的榆林城,街道與民房規劃的整整齊齊,道路也全部鋪上了青石板,平整寬闊,統一規劃的排水溝、下水道、垃圾箱、衛廁,還有隨處可見的環衛司清掃人員,使得榆林城始終保持著乾淨亮麗的衛生。
住在城內的軍民百姓們,始終帶著一種十足的信心,又帶著一個自豪的神色。
街道上車馬川流不息,依照左右行駛的規則,使得街道上繁忙而不混亂。
數年的時間內,榆林城的人口已從原來的十數萬人,增長到現在的三十餘萬,可以算的上一座旭日初昇般的大城。
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榆林城的人口越來越多,使得富有的官紳士豪們都搬遷到榆林城居住。
緊接著,大量的茶樓酒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種戲曲班子、說書先生也紛紛前來榆林城。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都能見到,使得榆林城逐漸走向了一個國際化的大城市,散發著奇異的魅力。
繁榮、富足、安定、整潔,這是榆林城的真實寫照,也是每一個外人對榆林城的第一印象。
就連那些從京師而來的商人或士紳,也是對榆林城稱讚不已,特別是長城外的蒙古韃子,更是希望定居在榆林城。
在街頭上的一些環衛司清潔人員,便是由蒙古韃子所就職的。
對於蒙古韃子前來大明境內居住,是有著嚴格的稽核與限制。
幕府將蒙古韃子都定義為夷族,視為二等人,還有遼東的東虜視為三等人。
這些外族想要定居在大明境內,要麼為官府效力五年,要麼在軍隊中上陣殺敵,獲得戰功。
當然還有一個更快捷的辦法,那就是自願成為漢人百姓的僕人,聽從漢人百姓之命。
只要五年過後,便可長期定居在大明境內,享受著大明普通百姓們的待遇。
有子女的可以上學堂讀書,自己也能分到田地耕種,足以在大明境內自給自足。
新的一年,劉博源也算是過得既熱鬧又喜慶。
沒有了往日的案牘勞神,有的只有和家人溫馨的過新年。
不過,向劉博源遞帖拜年的將官們,依舊是絡繹不絕,幾乎都要將榆國公府的門檻踏破。
不僅是有延綏鎮、陝西鎮、寧夏鎮、山西鎮、河南的將官,就連湖廣、南京、京師都有很多人送來拜禮。
除此之外,還有漠南的蒙古各部,青海的番人也遣使而來。
可以說,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劉博源都會接到無數的賀帖與拜禮。
........
京師。
對比榆林城的新年。
雖然京城內也是一片熱鬧,街道上車馬與行人川流不息,各種各樣的活動也是隨處可見。
但是在一些街角小巷中,入眼可見一些衣不蔽體,面黃肌瘦的流民。
在他們麻木的臉色上,看不到任何的表情,只有眼神中偶爾閃過羨慕的光芒。
新年,對於流民而言,根本沒有什麼值得喜慶。
他們渴望的,是能不能繼續活下去,能不能吃上一頓飽飯。
如果能吃上一頓飽飯的話,都能死而無怨了,至少不會做個餓死鬼。
一個街角處。
十數頂破爛的帳篷紮在了一起。
帳篷中不時傳來嘆息聲與孩童的哭聲。
“爹爹,我餓了!”
一道清脆的女童聲從一頂帳篷中傳來。
“囡囡乖,待會爹爹就去給你弄吃食來。”又是一道滄桑的男子聲音傳出。
“當家的,要不我們就賣身到官宦家吧!這至少是一條活路啊!”一個婦人的哭泣聲傳出。
“不行!賣身到官宦家,是生是死可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