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二年十月十日。
楊嗣昌率軍抵達襄陽,立即召集革任總理熊文燦、監軍太監劉元斌、湖廣巡撫方孔炤、總兵左良玉、陳洪範等人,商議圍剿流賊之計。
可經過多次的商議下來,卻並沒有商討出什麼良謀奇策。究其原因,還是當前兵力的沒有到位。
而且,雖然楊嗣昌是以閣老身份督師,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的風光,氣派十足,但這些一點也無助於圍剿流賊。
最後,楊嗣昌不得不依照崇禎皇帝的剿撫並用的‘密諭’行事而已。
楊嗣昌一邊調兵遣將,積極的圍剿張獻忠等流賊,一邊施展招降詭計,想要對小秦王白貴、託天王常國安、關索王光恩等流賊招降。
他妄圖透過這種手段,分化瓦解流賊。
除此之外,楊嗣昌還向崇禎皇帝建議,任命左良玉為‘大將’,掛‘平賊將軍印’,賦予左良玉指揮其他各鎮總兵的權利,用以圍剿流賊。
對於推薦左良玉為‘大將’的原因,楊嗣昌也是有著他自己的考慮。
當前之下,左良玉所領的兵馬是武將之中最多的,且戰力也是最強的。而他楊嗣昌雖然位高權重,但畢竟還是文官,沒有多大的威懾力。
為了防止出現武將跋扈,調動不靈的情況,就需要籠絡一員實力最強的將領充當助手。
而在這個時候,左良玉就是當前最好的人選。
在楊嗣昌所統轄的諸將之中,左良玉不僅比較能打仗,且聲望又是較高,任命左良玉為‘大將’也是最合適不過了。
楊嗣昌希望透過這種破格重用的辦法,來使得左良玉對他感激用命,同時又能依靠左良玉來挾制其他武將。
由於在羅睺山之戰中,左良玉丟失了其總兵關防及軍符印信,成為了無印之官。
楊嗣昌便向崇禎皇帝建議,將內府中的‘平賊將軍印’賜給左良玉,並賜詔書一道,明確平賊將軍的職權。
對於楊嗣昌的上疏請奏,崇禎皇帝都一一應允,答應了下來。
除了部署軍事圍剿、招降詭計之外,楊嗣昌還下達了對張獻忠的懸賞通緝。
在懸賞通緝上,畫上了張獻忠的頭像,下書《西江月》一首,詞雲:此是谷城叛賊,而今狗命垂亡。興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趕上。逃去改名換姓,單身黑衣逃藏。軍民人等綁來降,玉帶錦衣升賞。
在榜尾處還大書賞格:能擒張獻忠者賞萬金,爵通侯。
榜文在湖北、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到處張貼,張獻忠在知曉後,譏諷笑道:“營中有獲嗣昌者賞銀三錢!”
由此可見,張獻忠對這個位極人臣的督師閣部表示了極大的輕蔑。
......
十月二十日,榆林城。
隨著天氣的逐漸變冷,延綏鎮內的軍民百姓們也都完成了秋種的播下。
隨後,沒有停息下來的軍民百姓們,再度進入了忙碌的時候。
他們要趁著這個時候,儘可能的開荒更多的土地,以期在明年開春時,能耕種更多的田地。
整個延綏鎮內,到處是忙碌一片。
而在這個時候,劉博源抽出空閒,決定去延綏鎮三路巡視一遍,看看如今的三路經過整頓之後,是否有很大的變化。
......
十月二十三日。
劉博源第一站來到了威武城。
這裡,是他起家的地方,也是他的大本營之地。
威武城經過他的整頓之後,已由當初破敗的威武堡,發展成一個擁有人口十多萬的大城。
城內居住人口多達六七萬,城外各種營堡與村寨林立,顯得很是繁華。
如今,依舊不斷有外來的流民來到威武城。但威武城地界已是容納不下這麼多的人口,只得分往其他城池或營堡。
而身為當地的威武城人,在見到那些逃亡過來的流民時,心中不禁感慨萬千。
在五六年前,他們也是如此模樣,吃了上頓沒下頓,衣食難保。
可如今,他們不僅分得田地,有了衣食保障,且日子也過的越來越紅火。
因此,這使得擁有威武城戶籍的軍民百姓們來說,是一件非常自豪、非常體面的事情。
並且,這裡可是總兵大人的家鄉。
當劉博源來到威武城時,自是受到了無數軍民百姓們的熱情歡迎。他們不吝於讚美之語,表達了對總兵大人崇敬之情。
在隨後的幾天裡,榆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