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收攏兵馬,錦州城下(1 / 2)

崇禎十四年八月四日。

在明軍取得了炮戰的大勝之後,洪承疇當即下令大軍渡過了小淩河,向著錦州城逼近。

而這個時候的皇太極,也意識到明軍的攻勢難以阻擋,當即主動的從小淩河北岸撤退,將大軍撤往了流水堡與大勝堡一帶。

這兩個營堡處在錦州城的北面與偏西北方向,其地勢比較開闊平坦,非常適合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

也正是為了發揮清軍騎兵野地浪戰的優勢,皇太極決定不再圍困錦州城,而是放開了錦州城的東西南三面,撤走了這三面的兵馬,只留下了三千漢軍正藍旗清軍,駐守在錦州城的北面不遠處,繼續保持著對錦州城的進攻威懾。

皇太極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因為他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前來救援錦州城的十數萬明軍已經到來了。

這個時候若是再繼續圍困錦州城,根本沒有半點必要。

而且,皇太極已經在收攏兵馬,準備著與明軍決戰。

至於為何要與明軍展開決戰,皇太極也是有苦難言。

首先第一個原因,便是他的身體越發的不行了。

皇太極能清楚的感覺到,自己最多活不過半年的時間。

因此,皇太極才想著在他最後的時光裡,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明軍的精銳邊軍,為大清國的發展掃平阻礙。

其次便是清軍計程車氣問題。

在清軍歷經了多次慘敗之後,軍中計程車氣就一直比較低落。

特別是饒餘郡王阿巴泰、肅貝勒豪格、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等人的陣亡,更是嚴重打擊了清軍的軍心。

若是再繼續的對峙下去,清軍的軍心恐怕會出現動搖,戰鬥力也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當然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後勤糧草的消耗問題。

自從崇禎十一年的那場寇關慘敗之後,清國的各種物資來源就處在極為缺乏的狀態,特別是當皇太極大肆的擴充清軍兵力之後,其中的糧草消耗也問題更加的突出。

而為了解決物資來源的缺乏狀態,皇太極便將主意打到了錦州城之上。

錦州城,作為阻擋清軍擴充地盤的阻礙,一直都是皇太極眼中的釘子。

若是不將錦州城給拔除,那清軍的地盤將會一直受到限制,無法擴充。

沒有更多的地盤,那就無法獲得更多的物資,也就無法供養更多的兵馬。

因此,皇太極才想著攻打錦州城。

可誰曾能想到,這錦州城一打,竟然引起了明國的強烈反擊。

在薊遼總督洪承疇的率領下,薊遼明軍與清軍打的難解難分,雙方互有勝負。

皇太極一看這局勢不對,當即調來了更多的兵馬,準備快速的打敗洪承疇的薊遼明軍。

而洪承疇也不是傻子,在見到更多的清軍兵馬到來後,當即也是向朝廷求救,希望增派更多的兵馬。

於是,在雙方逐漸增兵的情況之下,這場松錦之戰的規模也是越打越大。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皇太極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更好的戰略目標。

既然聚集在遼東的明軍兵馬已經越來越多,且還達到了十數萬之眾,那何不打一場規模更大的戰爭。

只要能一舉擊潰這十數萬明軍,徹底的消滅這些明軍的精銳邊軍,那明國還拿什麼來與清國對抗。

到了那個時候,整個遼東還不是清國的地盤,關內也將是清國的後花園,各種缺乏的物資還不是唾手可得。

不得不說,皇太極當時的戰略目標是非常的好,並且還得到了眾多八旗旗主與王公貴族的贊同。

而在前世的歷史之上,皇太極也確實打贏了這場松錦之戰,消滅了明國的精銳邊軍。

之後,清國的國運也是蒸蒸日上,最後在萬般巧合的運氣之下,定鼎中原。

可是,皇太極預想中的戰略計劃,卻是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有了劉博源率領威武軍參戰之後,清軍就一直遭遇著慘敗。

從剛開始的黃土嶺之戰,再到乳峰山之戰,還有後面的渡河之戰,清軍都是慘敗。

連續的慘敗下來,使得清軍傷亡慘重,且還損失了不少的物資。

也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清軍的後勤糧草問題越發的突出了。

若是繼續與明軍對峙下去,怕是清軍都要斷糧了。

因此,當明軍渡過了小淩河之後,皇太極便率領大軍主動後撤,並收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