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滅亡了,天下的政治格局徹底的改變了,呂鵬的大唐一統天下,已經是勢不可擋,天下有識之士,不管出於什麼心態,紛紛湧向呂鵬的統治之下,無數的人才彙集,更讓呂鵬如魚得水,整個中原土地到手,更讓他的實力如虎添翼。而他最得到加強,還是在軍事上。
這種加強,不是增加了軍隊,而是士氣人心的增強,所有的人都爆發出了心中最大的潛質,奮不顧身的向著吳魏兩國發動進攻,絕對以一當十,戰士所向披靡。
陸遜和呂蒙在荊州的邊緣,坐看龐統龐德將姜維逼死,大漢最後的一點軍隊徹底消失,但他並沒有接替姜維抵抗唐軍的任務,而是做了壁上觀,任由孫權如何催促,也絕對不出兵。
而在呂鵬善待劉禪的訊息釋出天下之後,早就和呂鵬達成協議的東江文武一起上殿,逼迫孫權退位投降。
孫權不從,結果文武發動政變,囚禁孫權,然後以張召為首的文武寫降書,向北京的呂鵬投降。
呂鵬欣然接受,命令龐統,龐德進駐建鄴,封孫權為和順公,開出的條件和劉禪相同,但孫權拒不接受,最終將一家老小,七個兒子聚在一起,坐在觀海樓上,一把大火自焚。
至於他在被囚禁期間是如何上的觀海樓,他的一家如何和他團聚,樓下的柴薪如何搬運彙集,到底是誰點的火,反正那都是故事了。
呂鵬假惺惺的下旨,按照公侯的禮節厚葬了孫權一家,然後宣佈,東吳劃歸大唐版圖,同時按照當初的承諾,悉心安置江東官員。
到這時候,也就是在大唐一年冬天的時候,還在苦苦掙扎著的就剩下曹丕了。
但曹魏已經淪落為地方的小勢力,真正忠心它的人口不過300萬,地方不過兩個郡,無論他曹丕如何勵精圖治,無論他手下如司馬懿等多麼的足智多謀,但是實力不允許了。
實力已經絕對不允許他了。
在一番掙扎之後,曹丕最終決定再次遷徙,帶著忠心自己的百姓世家南渡大海進入夷洲,也就是現在的臺灣。
但這次遷徙已經和上次遷徙不一樣了,跟隨他的百姓和世家大族已經寥寥無幾,就比如當初最忠心他的謝家就向呂鵬投誠,接受了呂鵬的條件,留在了中原。
但司馬懿並沒有留下來,他跟著曹丕去了夷洲也就是後世的臺灣,幫助曹丕穩定了當時島上的局勢。
大唐二年春,呂鵬正式向全天下宣佈,混亂結束了,戰爭結束了,中原除了臺灣之外,再次統一了。
“但是,鑄劍為犁,享受太平天下還為時過早,北面草原鮮卑還沒歸順,遼東和高麗還有公孫度割據,臺灣是我們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革命尚未成功,我們仍需努力,還沒有到馬放南山的時候,所以我們必須在這最關鍵的時候,完成祖國的真正統一大業。”
安撫了中原地區之後,呂鵬親自坐鎮南京,組織水師二十萬,渡海殺向了夷洲。
為了宣示自己的決心,為了鼓舞手下將士的氣勢,所以他抄襲了震爍古今的千古名篇——宜將剩勇追窮寇,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就在大軍壓境的時候,臺灣的司馬懿突然廢掉了曹丕,向呂鵬提出歸順,但他提出了一個條件——讓呂鵬封自己為晉王,臺灣高度自治,名義上歸屬大唐,但卻不歸大唐管轄。
這樣的條件,被已經厭倦了戰爭的將士們接受,在當時人的心態中,中原已經一統了,就等於宣佈戰爭結束了,繼續發動戰爭,我就是為了拿回一個偏僻的小島,這實在是不值得,尤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那些偏僻的島嶼都被人認為是不毛之地,是可有可無的野蠻之地,中央政府根本就是鞭長莫及,正所謂有他不多無他不少,在為這個小破島子而興師動眾,那就是窮兵黷武。
但是呂鵬堅決的否定了所有人的這種想法:“我的同志哥,大漢的土地無限遼闊,這不假,但是大漢的土地沒有一寸是多餘的,凡有曾經被大漢統御過的地方,都必須迴歸大唐,絕對沒有法外之地。”然後遙望南方,語音堅定的道:“凡是受到漢文化影響,都將是大唐的疆土,凡是大漢族人腳步達到的地方,必須畫在大唐的勢力範圍之內,西面的高山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南面的汪洋不能阻擋我們進取的決心,星辰大海,日月照耀的地方,必須掌控在大唐手中,將所有可能威脅大唐幾百幾千年的可能,都必須殲滅在萌芽之內,臺灣必須統一,絕對不給兒孫留下任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