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打算種黃豆的,可轉念一想,黃豆和玉米可以套種啊,這不又省了一塊地。 套種黃豆後,黃豆的根瘤菌還能給玉米提供氮肥。 間作套種就是在同一塊土地上面,按照規律的行、株間距,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 間作套種的作物可以是高矮搭配著種植,例如玉米除了套種黃豆,還可以套種辣椒。 因為辣椒在夏天的時候,被劇烈的陽光直射,非常容易得日灼病,和玉米套種,玉米高高的枝幹和葉子就能幫它擋住大多陽光。 間作套種的搭配很多,有一些植物的特性之間還能起到促進生長和防病蟲害的作用。 春季的種植決定了兩人接下來一年時間能不能吃的飽。 趙葉青的目標不只是為了吃飽,還想要吃好。 對於這次的計劃,她思考得格外仔細。 “玉米最容易染上的蟲就是玉米螟,套種大蒜的話,大蒜的氣味比較刺激,能夠抑制玉米螟和蚜蟲。” 穆奚點頭,“套種南瓜也可以,南瓜開的花會吸引玉米螟的天敵黑卵蜂,也能夠起到防止玉米螟的作用。” 這倒是她不知道的,聞言趕緊在小本本上記下來。 作物之間也有些是相剋的,比如南瓜和土豆,這相剋倒不是說這兩者不能一起吃,只是種在一起會互相傳染病蟲害。 間作套種聽起來複雜,其實底層邏輯很簡單。 搭配遵循:一圓一尖、一高一矮、一上一下,在大致方向上,基本就不會出錯了。 一圓一尖是指葉子,圓葉子大部分是豆科植物,尖葉子大多數是禾本科植物,這兩個科屬的作物是相輔相成的。 一高一矮就是像玉米套種辣椒一樣,用高杆和矮株搭配。 一上一下是指果實,玉米如果和紅薯套種,玉米的果實在上,紅薯的果實在下,不會形成授粉的爭奪。 紅薯是要種的,可她不打算和玉米種在一起。 紅薯皮實,就算不和玉米種在一起也不會影響產量。 她更傾向於玉米混種大豆或是混種大蒜。 家裡養牛羊雞都需要玉米來作飼料,最好是儘量選擇能保證玉米產量的作物。 “那就多種一些玉米,大蒜和大豆一起套種。”穆奚考慮家裡的情況,分析道, “把第二排的兩塊地合為一塊,都種玉米,家裡這麼多張嘴,只有不夠吃不會吃完。” 這話說的倒是沒毛病。 可她還有想種的,“想種花生。” 可以炸著吃,撒點鹽當小零食,做菜放一點,或是做成花生醬都很好吃。 趙葉青坐在桌前的板凳上,手裡的筆在紙上戳戳點點。 穆奚站在她的身後,伸手拿過筆,彎腰雙手越過她的肩頭,在紙上修改了一下,下巴抵在她的頭頂, “可以這樣,把第二排的左邊這塊地分成兩半,一半和玉米地合為一塊大的,另一半用來種花生。” 花生的產量不高,就算是種一畝地的花生也沒多少,榨油肯定是不行了,產量跟不上,地也不夠多。 兩人只是用來偶爾吃吃,半塊地倒是也夠吃到明年再種。 “行,那就這麼決定了。” 在裡面種植大蒜只是為了防止玉米的病蟲害,主要還是以玉米為主,大豆次之,大蒜則是為輔。 確定好了要怎麼種植,兩人洗漱完就趕緊上床睡覺了。 這不算還不覺得,一算日子,時間當真是緊巴巴的。 水稻和糯稻步驟最繁複,先是得曬種,曬種就得曬兩三天,還得是大晴天才行。 兩人起了個大早,把稻種都拿了出來,好在今天是個大晴天,雖說太陽不算熱,可也足夠用來晾曬春播的稻種了。 稻種得翻曬,趙葉青把木耙子拿出來,“看這天氣,要是明天還能有這麼好的陽光,估摸著兩天就能曬好。” 她用木耙子把稻種推平,曬到中午出來翻一次,下午又翻一次,黃昏西曬時再翻,一天要翻動三次左右。 穆奚拿著鋤頭鏟子耙子出門,先把魚塘和稻田挖出來。 曬了兩天,趙葉青抓起一把稻種,感受到種子裡有絲絲暖意,這應該就算是曬得差不多了。 曬完了種子,還得選種,之前在梅山的時候,種的那一次水稻,累積了一些經驗。 她這次還是打算用清水選種,把水稻和糯稻的種子泡在水裡,上浮了的種子就不要了。 把選出來的種子泡進石灰水裡頭,這也是原主人的筆記裡寫的,作用應該是能給種子消毒殺菌。 石灰藥效簡單粗暴,泡過了石灰水的種子還得撈出來,再浸泡清水。 浸泡半小時後撈出來,再放進石灰水裡,重複兩次消毒漂洗的操作後,才算是把種子處理完畢。 全部倒進盆裡,用保鮮膜封起來,放在外頭繼續曬,得曬三天。 穆奚沒有先挖魚塘,而是先把稻田挖了出來。 等這兩天把種子曬好了,稻種還得先放進稻田育苗後才能插秧。 育出秧苗得一個月左右,趙葉青十分擔心今年的氣溫又持續走高,得趕緊把地整理出來育苗才行。 兩種稻穀都得育苗,計劃的兩塊田地都不小,這畢竟不是現成的田地,得先除草再深耕整土放水。 相當於開荒種田,工程量屬實是不小。 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