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國。
“且說當時,王后娘娘一聽那小孩愛吃泥巴時便懷疑上了。
走近一看,果然如此!只見那小孩面有蟲斑,那蟲斑是大大小小白色的斑點,不時作癢,引小孩去抓;眼睛的眼白上,亦有灰色的蟲斑,娘娘便斷定,那小孩的古怪症狀是得了寄生蟲,腹中生蟲,而不是鎮民所說的怪物。”
縣城的茶館,說書先生說得活靈活現,彷彿親眼目睹一般,聽得下面的聽眾都津津有味,仿若也跟著親臨現場。
“你們道為何王后娘娘一聽說小孩愛吃泥巴,就懷疑是寄生病?
原來,這種毛病又叫異食癖。
異食癖,亦是斷定寄生蟲的一種症狀,表現為愛吃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譬如這個孩子喜歡吃的泥巴,其他的有愛吃生米、生豆、破布、木炭等。
說到這裡,大家就要記得了,遇到喜歡吃異食的人,他們並不是怪物,而是生病了,或者是腹中生蟲,或者是得了其他的毛病,這症狀就跟受了風寒會咳嗽一樣,都是正常人,與怪物無關。
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去找大夫,而不是找神婆驅邪……”說書先生趁此科普了一堆病症知識後,接著又把豫王后如何開藥,小孩吃了當場吐蟲的故事說了出來。
一聽口吐蟲子,底下的聽眾皆為之變色,光想象那個場面,就渾身雞皮疙瘩串了起來。
再看桌前的吃食與茶水,什麼胃口都沒有了。
明明有一種很噁心的感覺,但就是不肯離開,一直等到聽完為止。
“原來,咱們的豫王后,就是當年傳遍天下的小神醫!當年在夏國開了傳醫大會的那位小神醫!”
此言一出,館內聽眾都呆住了。
豫王后就是小神醫的訊息,跟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就飛到了整個華陽城,又緊接著以福東鎮為點,向四面八方擴散而去。
當年夏國論醫大會被傳得神乎其乎,百姓對傳說中醫術如神的小神醫心生敬仰。
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人?
對於傳說中那神乎其乎的神醫,不管是世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幾乎沒有人不關注的。
因此,小神醫是哪裡人,師從何人等等,都成了極熱的話題,當年曾傳了很長一段時間。
只是後來再聽不到關於小神醫的訊息,才漸漸淡了。
沒想到,小神醫是豫國人了,是他們豫國的王后。
這個訊息給了豫國百姓帶來許多自豪感,原本對新大王懷著牴觸之心的百姓,因為熟悉的小神醫王后,觀念有所改變。
加上福東鎮的故事在說書先生的妙筆之下,編成了極富傳奇的故事,一下子更是傳揚更廣。
跟著,宓月在楚國的事蹟也被人挖了出來,一樁樁的傳奇再次震驚了百姓。
豫國與楚國相鄰,當年宓月把荊國使者幹掉的事,就在荊國鬧得很大。
還有與佛教的事,說動楚王全民皆兵的計策,無一不是豫國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
如今,那個傳說中的神奇姑娘,已成為了他們的王后——豫國百姓心生感嘆之餘,也生起與有榮焉的驕傲來。
這種驕傲與自豪,直接讓豫王廷在民間的好感度急上升。
在蕭溍帶兵前去收服漳國城池時,得到了民間的支援。
宓月在豫王宮中,聽丁有慶說起如今戲班的計劃。
戲院那邊還在改造之中,趁著還未開業,他根據寫書先生剛編出來的故事,做了幾個小短劇,還弄了幾個說書先生出來,四處傳播福東鎮的故事,以當以後宣傳計劃的練手之作。
“大王離開前,看過這個故事,說是極好,小的馬上就去安排了。
如今華陽城下的幾個縣城與小鎮中,近的派戲班去表演,遠的派了說書先生去傳播……”宓月看了下賬本,他們四處表演,不僅沒用戲院的一分錢,反而還賺了一點。
宓月有些意外,沒想到丁有慶不僅戲演得好,做起班頭來,也是個人才。
他帶著班底先演了幾臺戲,就有各縣各鎮前來邀請,一路的車馬費,食宿錢全都有人包了。
各縣城的茶館酒館,更是主動來請。
要不是知道宓月的主要目的是宣傳,而不是賺錢,丁有慶還能賺到更多。
合上賬本,宓月笑道:“戲班的事交給你,本宮可以放心了。
你現在手頭上有幾個戲班?”
“回娘娘的話,已有三個了。
每次三支車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