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涿州城的兵馬正是韓剛和馬青山兩人率領的三萬大周騎兵。兩人在霸州城頭達成共識之後,決定要站著死,要讓遼人付出代價的勇敢決定。在經過三天的準備之後,兩人在霸州城中的近十萬兵馬中挑選出了三萬精銳兵馬準備進攻。
挑選兵馬的過程並不順利,韓剛和馬青山雖然是此刻霸州城中最高軍事將領,但他們並無調兵之權。一個是被楊俊要治罪的將領,一個是已經戰敗的北征軍的將領,對於目前的局面而言,兩人都無調動兵馬之權。所以,當兩人開始挑選兵馬,集結物資和人手準備的時候,很快便遭受到了城中眾將的質疑。
韓剛和馬青山為了能順利的集結兵馬,完了一點詭計。他們宣稱,剛剛前來霸州傳旨的朝廷官員給兩人下達了秘密的旨意,兩人挑選集結兵馬正是因為得到了朝廷的旨意,並非擅作主張。至於要幹什麼,暫時無可奉告。
城中官員和將領雖然將信將疑,但卻也不好公開質疑。三天後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韓剛和馬青山召集了軍中數十名中高階將領進行攤牌。他們如實告知了他們的目的,他們是要去反攻遼人,為楊樞密復仇。而且他們作為大周軍人,因為北征潰敗之故導致朝廷不得不跟遼人訂立屈辱和議,心中著實內疚。所以他們要反攻遼人,抱著必死之心去恕罪,這才是大周軍人在此刻該做的事情。
一干將領都驚呆了,他們萬萬沒想到韓剛和馬青山居然是要和遼人作戰,這簡直不可思議。朝廷和遼人已經達成和議,邊鎮各軍已經接到了不得和遼人衝突的命令,韓剛和馬青山現在這麼做這是公然的違抗上命,違背朝廷的旨意的舉動。更何況,楊樞密親率三十萬精銳兵馬都沒能取勝,這兩人昏了頭,這不是拉著大夥兒一起送死麼?
眾將領紛紛質疑,表示此舉決不可為。韓剛和馬青山告訴眾將,此次行動純屬自願,他們絕不會強迫眾人參與其中,他們可以退出。十幾名將領當即表示他們要退出,這非法的軍事行動他們不會參與。即便韓剛和馬青山的官職比他們高,但這樣的軍令他們是絕不會服從的。
韓剛笑著表示了理解,請他們退出議事的府衙大堂。然而,當十幾名將領踏出大廳門外,行到臺階下的空地上的時候,四面八方無數的羽箭攢射而至,將這十幾名將領當場射成了刺蝟。韓剛以雷霆手段鎮壓了軍中的異見者,此時此刻,他必須用這樣的手段去解決指揮權的問題。既然抱著必死之心,韓剛便沒打算給自己留後路。這些將領中絕大部分都是北征軍的將領,他們在北征軍慘敗之後無法置身事外,他們因為救贖自己的行為,而不是退縮。他們應該在析津府之戰中戰死,而非在此時反對這項計劃。
剩餘的將領們當中也有猶豫的人,只是他們沒有這十幾人這麼直接。當他們看到那十幾人在大堂外的秋陽下瞬間被射殺的時候,都明白了一件事。韓將軍和馬將軍是鐵了心了。他們絕不會容忍有人反對這次行動。所有人當即表示服從命令,願意跟隨韓剛和馬青山對遼人發動復仇行動。
韓剛和馬青山都明白,以這種方式逼迫眾人跟自己行動確實有些不光彩,但他們只能這麼做,否則沒有人會願意跟著自己去作戰。這麼做當然弊端很明顯,整支兵馬靠的是強壓而整合在一起,並沒有凝聚力。也許一場交戰便會分崩離析。但結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兩人完成自己的心願,戰死戰場,殺敵而死,絕不願不明不白的死在陰謀之中。
對於此次作戰,兩人心中誰也沒有底,但是三萬兵馬還是在這種猶豫和未知之中出發了。首要的目標當然是涿州城,事前得到的情報是遼人從涿州撤走了一部分兵馬,但具體涿州還有多少兵馬駐紮,卻是未知之數。
馬青山制定了半夜裡悄悄摸進,從東南西三面城牆發動偷襲的計劃。事前的偵察表明,涿州城防尚未修復,白天裡大批遼人正在忙碌修葺城牆的防禦體系,這足以證明對方城池的防禦手段不足。所以有了偷襲成功的可能。但這個計劃也僅僅是有成功的可能而已,對於韓剛而言,涿州城是他北征首戰失敗的羞辱之地,他心中甚至有了一絲心理陰影。馬青山的計劃更他當初失敗的那次偷襲何等相似,韓剛甚至有一種不祥的預感,覺得自己依舊要重蹈覆轍,而這一次怕是要死在這裡的預感。
然而,當攻城戰打響之後,讓韓剛和馬青山萬萬沒想到的是,事情居然順利的不可思議。大批兵馬摸到城下的時候,對方城頭遼軍居然沒有絲毫的反應。當強弩將城頭遊弋的少量流動守夜的偵察哨射殺之後,城頭居然沒有任何的覺察和騷動。只攜帶了最簡單的攻城雲梯的大周兵馬怕是史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