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天賜良機也不錯,總之馬佔鰲帶上了民夫,壘土築牆,就那樣稍微將土拍成矮小的樣子,把水往上一澆,立馬凝結成冰,那傢伙!絕不比精修的城牆防禦力差。
突如其來的三座城差點沒把清軍嚇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立馬就有清軍將領帶人進攻,準備摧毀這幾座樣子貨。
卻沒想到這是真貨,不只如此,馬佔鰲調來的弓手居高臨下,可算給了清軍一個教訓。
先鋒官馬海晏的指揮藝術,嘖嘖嘖!那叫一個槓,火槍手埋伏在牆下洞裡,誰也想不到這幾座冰城下面居然還有埋伏。
等到清軍快接近的時候,一陣槍擊,倒下一大片,然後城下埋伏的刀手全部衝了出去。
這一仗算是完美結局,呵呵!記名提督傅先宗當成被擊斃,剩下的清軍倉皇逃竄。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同年同月十一日,天空揚起大風沙,回族起義軍趁機偷襲了清軍營地,清兵右路指揮、記名提督徐文秀當成被殺,其餘清軍死傷無數。
太子寺一仗正式落幕,但是馬佔鰲、馬海宴二人並不執著於抗清,反而趁機投降。
這倒是有意思,一仗表明了自己的本事,又主動投降,就算滿清不顧大義,也不能殺他們。
於是這一場聲勢浩大的河湟起義以馬家當權而告終,當然戰果遠不止如此。
滿清末年西北最有名的馬家軍勢力由此而來,寧青甘即將迎來新的統治階級。
但是事情還沒有完結,馬家才剛剛發跡,勢力並不算龐大,再加上當權者百般防備,升官途徑很狹隘。
武將最好最快的升官方式莫過於戰爭,可經過他們一搞,西北徹底穩定下來,這難免讓人無語
就是這麼巧,也不知道是滿清壓榨河州有癮,還是當地人民反抗有癮,總之光緒21年,河州又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暴動。
或許這個年份沒幾個人知道,但是說1895年,就應該很多人知道了,這一年是悲劇的一年。
甲午中日戰爭最終失敗,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了,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踩著滿清的肩膀崛起了。
不得不說,河州回族人民選了一個好時機,以馬永瑞、馬永林為首,回、撒拉族又一次結成了同盟,共抗滿清。
話說,這兩族真是難兄難弟,什麼事都一起,場場暴動,不管是撒拉族領導還是回族領導,總之就是一起的。
滿清正值多事之秋,無力鎮壓回族起義軍,於是事態變得失控,不只是蘭州還包括西寧,通通變成了起義軍的搖籃。
馬佔鰲、馬海宴正愁不知道怎麼樣升官呢!單單是現在這個位置,根本滿足不了馬家的利益需求。
正好同胞就給他們送來了機會,於是馬家軍踩著河州回族人民的屍體踏上了崛起之路。
為什麼說楊增新趕了個好機會呢!因為河湟起義平定還不到一年,當地反抗勢力依舊存在,一片混亂,滿清需要一個人,一個能夠解決這等亂局的能臣。
於是他就上馬了,回族聚集地可不比中原漢族地區,受到統治階級的思想洗禮,更別說這河州地區有著反叛傳統,百姓滿腦子都是不服就幹,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楊增新手段夠硬也夠軟,一把大刀一把糖,反叛勢力是絕對要剷除的,他當然知道,所以,親自帶人日夜不斷監察河州全地區,最終讓他弄平穩了。
最主要的不穩定因素沒了,接下來就是治理的問題,河州因為連年戰亂,基本上當地十不存一,人口稀少,就算想扭轉當地局勢,可也沒人哪!
但是辦法總是想出來的,作為久經官場磨練出來的老油條,他將眼光放在了中原地區、沿海地區,河南河北自是不用說,當地人口太多,地都不夠種的,哪裡能養活自己。
而沿海地區,例如山東,因為戰爭的緣故,百姓不得不出走,這些流亡人口就成了一大亮點,或者其它地方長官會不喜這些人。
因為流民的大舉進入,會妨礙原本富庶平和的地區治安,但是楊增新不會,河州本來就是亂的,還能再亂到哪裡去?
於是,他堂而皇之的宣佈減免錢糧賦稅,當然,這也是滿清給他的便利,要想馬兒跑,哪能讓馬不吃草。
在這種情況下,流民不斷湧入河州地區,相比於保持了既定習慣的回族等少數民族,漢族絕對是農耕的一把手,農業生產在這些流民的努力下蒸蒸日上,能吃飽飯自然就不會有人想著鬧事。
河州最根本的就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