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京都。
這一日,是趙詡舉行登基大典的日子。
天格外藍,陽光格外的燦爛。
雖然王妃是趙詡的親姑母,但她不再是東臨王府衡陽郡主為人所熟知的那張臉。
她只是鎮北王妃。
南梁皇帝的登基大典,大齊使臣是不會參加的。
只會在大典之後,進宮道賀。
趙詡一襲龍袍,祭告天地後,從凌王手中接過玉璽。
高舉玉璽,他下的第一道聖旨是改國號為臨。
南臨。
南梁皇室跪在地上,敢怒不敢言。
能保住一條命已經是難得了,誰還敢站出來指責趙詡沒良心?
凌王才把皇位傳給他,他就改了國號?
凌王怎麼坐上皇位的,他們比誰的清楚。
這國號一聽就知道是怎麼來的,這是在昭告天下,是南梁作繭自縛,殺忠臣,滅良將,才自取滅亡。
他們只恨當年南梁先皇斬草沒能除根,埋下禍根。
趙詡原是想直接改國號叫東臨,趙相沒同意,如今他才剛登基,國祚還不穩,又是從凌王手中接過皇位的,好歹給南梁皇室一點薄面。
只要大家知道他的心意,自然會稱呼南臨為東臨。
稱呼的多了,什麼時候改還不是他一句話的事,不必爭這一時。
登基大典完成之後,趙詡率百官回宮。
設宴。
群臣同樂。
酒宴進行了一刻鐘,王爺他們才進宮道賀。
南臨朝百官面面相覷。
看來傳言不虛,東臨王府衡陽郡主真的還活著,就是大齊鎮北王妃。
南臨的宴會和大齊的也沒什麼區別。
歌舞昇平,觥籌交錯。
還有大臣拍馬屁、大家閨秀獻舞。
畢竟趙詡是皇上,哪個皇上沒有三宮六院?
雖然荊山公主已經在來的路上了,是他們南臨皇后,可皇后之下還有四妃呢。
這麼好的機會不趕緊露面,可就被別人搶去了。
其實,不少大臣心底後悔啊。
當初趙相還沒辭官的時候,怎麼就沒想過把女兒嫁給趙大少爺呢?
尤其趙相,他怎麼把女兒嫁給董承琅,而不是嫁給從小養到大的趙詡呢?
若是他們,怎麼也要把皇后之位牢牢的抓在手裡,讓自己的外孫繼承皇位。
趙相確實動過這念頭,不過那是在趙詡很小的時候,這麼多年,他心底早就把趙詡當成他親生兒子看待了。
別說趙詡和趙大姑娘只有兄妹之情,就是趙相自己也過不了倫理綱常那一關。
好好一個兒子,為什麼要弄成自己的女婿呢?
趙相知道自己的女兒,不會喜歡待在皇宮裡。
再者,他雖然不是趙詡的親爹,卻是趙詡的親舅舅。
趙詡體內就有一半是趙家血脈,他將來生的兒女身上都會流著趙家的血。
宴會持續了一個多時辰才結束。
翌日,是趙詡登基後第一次上朝。
這一天,也是大家期盼的。
趙詡不登基,就沒法封賞那些跟著他打江山的將軍。
如何封賞,趙詡和趙相商量了許久,昨兒謝景宸送奏摺進宮,趙詡拉著他商量了半天。
趙詡封了一王兩國公四侯。
封王的不是趙相,是施大將軍,封他為異姓王。
趙相和長寧侯為國公。
封的四個開國侯裡一個是施大將軍的人,三個是趙相的人,也就是趙詡的人。
其餘有功之臣,皆有封賞。
最獨特的賞賜大概就是敬王了,趙詡給他換了個封號,改敬王為靖王。
這一改,南梁親王就成南臨親王了。
南梁皇室所有人的待遇通通降低一級,或者邊緣化,甚至都不敢稱自己一聲皇室貴胄。
可敬王不同,他還是親王,甚至是南臨第一個親王。
坐在龍椅上,看著百官道謝,趙詡想到的還是謝景宸。
他最該封賞的是表哥。
可惜他想封都封不了。
趙詡登基後,就沒再出宮了。
他才登基,又忙著迎娶荊山公主,無暇分身。
王妃好不容易回來一趟,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再回來了,王爺打算多留些日子,至少讓王妃看著趙詡成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