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擁龐大的船隊,因為洋流的問題,每年只能在大周和倭國之間,往返兩次,可假如換成了蒸汽船,就可以增加到六次!
換句話說,一年就能幹出三年的活兒。
而且蒸汽船可以造得更大,運輸更多的商品和金銀……當然,也可以運送更多計程車兵,甚至配屬火炮,碾壓那些矮小的倭奴!
如同柴守禮一般垂涎蒸汽船的還有劉闖,他在老巢在呂宋,孤懸海外,最需要跟大周互通有無,蒸汽船能帶來的效果不言而喻……
葉華能清晰看到,圍繞著蒸汽機,蒸汽船,一條條的金流出現了……柴守禮和劉闖等人投資到蒸汽機工廠……郭幸哥用這些投資去採購鋼鐵,製造機床,加工零件,購買煤炭……伴隨著訂單出去,河東的煤礦,幽州的鋼鐵廠,全都行動起來。
不需要朝廷政令,他們全都開足馬力,瘋狂擴大產能。
幾乎所有的作坊礦場都要更多的工人勞力。
在這個關頭,又一個矛盾驟然出現。
以太子郭宗訓主導的合作社快速發展,河北中原的百姓積極加入,覆蓋人口超過五百萬,還在迅速增加。
而郭幸哥主導的工業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農村工人必須進城,必須讓他們自由出賣勞力,靠著合作社,鎖住農民,是對朝廷的不負責任。
我們需要的是蒸汽機,需要蒸汽船,需要鋼鐵和煤炭!
可也有人堅持認為,讓農民捨棄土地,進入城市,去充當工人,沒日沒夜地幹活,只拿著微薄的收入,幹最辛苦的事情,枉顧民生,這才是最大的惡!
要農業還是要工業,要工廠還是合作社?
兩種聲音,甚囂塵上,幾乎整個大周都分裂成兩部分。京城的報紙,連篇累牘,進行著討論。
不具名的官員,社會賢達,甚至書院的先生,都發表了看法。
這股辯論自下而上,來得很突兀,又非常迅猛。
很快就連朝中重臣,內閣諸公都被波及到了。
白髮蒼蒼的韓熙載找到了葉華,作為少數還在朝中的老臣,韓熙載非常熟悉眼前的情況。
“當年南唐就是如此,一邊是工廠作坊,一邊是鄉村民生,雙方針鋒相對,鬧得不可開交……當時老夫想要借鑑侯爺的作法,厲行均田,化解矛盾,只是老夫想不到,大周落實了均田,還是會有這個麻煩,老夫只是不知道,侯爺還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韓熙載顯得很無奈,大周變化的確是太快了,他已經被新出現的事務給弄得暈乎乎的,有心跟上進步,卻也力不從心了。
葉華笑道:“韓相公高見……當下情況確實如此,工農業爭奪資源和勞力,絕對會長時間存在,只不過未必只是爭搶,韓相公若是願意,不妨來聽聽他們的意見。”
葉華邀請韓熙載去商王府,正是原來柴榮的潛邸。
在王府大廳,有一張巨大的桌子,上面擺著特大的紫銅火鍋。
太子郭宗訓,商王郭幸哥,包括王樸,李肆,戚同文,梁周翰,幾個人全都在。
他們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不斷涮肉,往嘴裡塞。
郭宗訓吃得最兇,差不多七分飽,他才氣哼哼道:“我在下面走了這些時候,最清楚那些作坊礦場會有多黑心!老百姓現在有田地,只要朝廷不欺負他們,就能自給自足,填飽肚子。你們非要逼著百姓進城,去當工人,是你們腦子有毛病,老百姓才不會願意的!”
郭幸哥黑著臉道:“我也不想欺負老百姓,可礦場要人,船廠要人,鍊鐵廠還要人!老百姓都託庇合作社,擠不出人手,沒有勞力,我們的工業要怎麼發展?”
“發展工業不能犧牲農業!”
“不犧牲農業,何來工業?”
……
這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從最初的太子和商王之爭,漸漸地,包括王樸,李肆,戚同文,梁周翰,都加入其中。
韓熙載目瞪口呆,原來這幫人想得比自己深入,說得也十分透徹,半點不留情面。他幾次想插嘴,都沒有辦法,只能乾瞪眼。
但是韓熙載也漸漸聽出來了,王樸和李肆,作為官方代表,他們是強烈支援工業發展,很簡單,有了蒸汽機,有了鋼鐵,才有強大的國力,才能對外征戰。
可是戚同文跟梁周翰,他們處於學者的良知,支援維護農民的利益,他們堅持認為,工業越是發展,合作社就越是必要,否則的話,資本浪潮之下,會把佔總人口八成五的農民推向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