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兒臣一直在學堂讀書,追隨戚先生增長學問,戚先生勉勵兒臣,要世事洞明,沉溺書本的學問,絲毫不知道民生利病,就是書呆子。”
郭宗訓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小傢伙侃侃而談。
“朝廷在前不久,要拿出巨資,去興建學校,培養更多的人才。兒臣以為,立意雖好,卻未必能盡如人意。”
太子突然提到了興學的時候,柴榮還真有了點興趣,他頷首道:“你倒是說說,有哪些缺陷?”
“父皇,要想建學校,不是朝廷出錢就夠了,還要百姓願意把孩子送進學堂。譬如一個村子,一百戶人家,有一半的人,願意讓孩子讀書,剩下一半,由於種種原因,不願意讓孩子進學,或許在這個村子,就辦不成學校。”
郭宗訓還真不是胡說八道,哪怕戚同文有那麼大的名聲,學校的待遇也算不錯,但就有一些頑固的家長,他們武斷地認為,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十來歲的孩子,與其浪費筆墨紙硯,去學堂求學,不如在家裡放牛,割豬草,照顧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憂。
一個鄉下的娃,還有什麼指望?
幹幾年,攢點錢,娶個媳婦,然後子承父業,繼續種田就是了。
千百年來,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有人想改換門庭,可有人就不想!
能一直耕田種地,有口吃的,就很滿足了……當然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人會越來越少,但不可否認,哪怕到了後世,依舊還是存在的,更遑論如今的大周!
“父皇,假如成立合作社,就能以集體結餘款,籌建學校,或者,讓三五個合作社一起,辦一個學堂……這樣上下一起用勁兒,才能真正讓孩童入學,不然就算朝廷付出再多的財力物力,也只是浮萍而已,沒法紮根民間!”
郭宗訓一番談論,讓柴榮頗為驚訝,他忍不住看向了葉華,“莫不是你交給他的?”
葉華連連擺手,“陛下,臣可沒有,這是太子殿下自己想的!”
郭宗訓忙道:“師父忘了,當初曾經讓弟子去菜市場,弟子覺得受益匪淺。這幾年來,學堂也不斷安排活動。弟子在去年的時候,還去鄉下當了半個月的老師,給山村的孩子講課。當時弟子就發現,有許多家長認為上課是浪費時間,哪怕孩子有心求學,他們也嚴詞拒絕……而且不論弟子如何講,他們就是不答應。”
“所以殿下就想到用合作社的模式,去推行教化?”葉華欣然問道。
郭宗訓點頭,“弟子覺得鄉村真的要徹底改變,不然會成為拖累的。”
柴榮沒有立刻點頭,只是擺手,讓太子退下去。
然後他衝著葉華道:“你看太子的見識如何?”
葉華笑道:“身為師長,臣覺得太子可以出師了!”
柴榮哼了一聲,“就憑他,差得遠呢!”
“臣倒不這麼看。”葉華堅持道:“所謂先生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身為師長,要教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書擺在那裡,誰都可以讀,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駕馭知識,為我所用。不然光知道背書,人不就成了會喘氣的書籍了!”
沒有家長不喜歡老師誇自己的孩子,就連柴榮都飄飄然了。
“葉卿,既然如此,朕就劃出一州之地,實驗合作社。讓太子去操持,你給他把關……至於需要的人手,就從學堂裡找!”
有了柴榮的話,郭宗訓興奮地眼睛冒光,幾年前,小叔就去于闐,宣慰西域漢人,他還只能在學堂讀書,現在終於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
雖然只是一州之地,但也機會難得,無論如何,都要幹出成績,讓父皇刮目相看!
“殿下,這是三處條件比較好的州縣,宋州,大名府,還有澶州,若是殿下覺得不滿意,蘇州,杭州也行,順便還能去玩玩!”趙二笑呵呵道。
郭宗訓把腦袋搖晃的像撥浪鼓一樣,“我是去做事的,可不是去遊山玩水,再說了,富裕的地方,誰願意輕易改變?”
郭宗訓的目光在沙盤上來回逡巡,最後落在了一處,“我選這裡!”
趙二閃目看去,頓時目瞪口呆,“殿下,這裡可是河北最窮的地方,剛剛還遭了災哩!恐怕不妥吧!”
他求助似的看向了葉華,這時候葉華也邁步走過來,瞧了瞧郭宗訓手指的地方……鄴城!
瞬間,葉華的瞳孔收縮,苦笑道:“殿下,鄴城不只是窮,還有遍地的老兵痞,就算幹吏也沒有萬全的把握!”
“師父,我不這麼看,正因為最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