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確實不是瞎猜,中國歷史上就吃盡了國內銀價和國外銀價差價太大的虧,這也是洪濤為何不用更容易獲得的白銀來當貨幣的主要原因。它的產量太高,而黃金的產量遠遠比不上白銀,在相對長的時間內更穩定。
另外一個不需要擔心貨幣貶值的理由就是科技,不管什麼貨幣總要有實物託底,貨幣的本質其實就是實物的價值。後世裡玩虛擬經濟很流行,但如果實體經濟撐不住,虛擬經濟就是海市蜃樓。
湟州和甘涼路別看農業不發達,但它有別人很難仿造的特產。隨著機械和化學的進步,將來肯定還有更多獨特的產品。
只要這些高科技產品的產量有保證,湟州銀行發行的貨幣就不會貶值,只能越來越值錢。貨幣的價值不是誰規定的,它是供求關係的真實反應。
宣傳到位、百姓認可,幣制改革的第一步算是穩穩的邁了出去。從五月十日開始發行新幣,到六月十日新幣使用一個月,除了在新舊貨幣兌換的問題上民間出現了一些小怨言之外,並沒有太多阻力。
現在湟州百貨市場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商戶都在使用新幣交易,雖然官府規定不許拒收舊幣,但商人們有的是辦法規避。
你拿著新幣來買東西他們就笑臉相迎,拿著舊幣的要不就在兌換上壓低,要不乾脆就說沒貨。倒不是他們不願意多做生意,而是舊幣的錢陌制太煩人。
很多牧民出身的小商販都不太會算數,讓他們把各種匯率搞清楚是有些為難。所以寧可少做幾筆生意,他們也不願意去費那個腦子。搞不好算錯一次,好幾天的收入全打了水漂。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湟州商人真不怕沒生意做。光是從青塘那邊來的商隊就能瞬間把市場裡大部分小商人的存貨買光。
輕便的毛衣毛褲、能照亮一戶人家營地的汽燈、價格不貴存放時間超長的罐頭、精鐵農具和精鋼刀具、輕便耐用的鐵鍋、攜帶方便的小號鑄鐵爐、防水油氈布做的帳篷、可以輕易洗去油汙的肥皂、汽燈必須的油料等等都是他們必需品。
人這個玩意吧,一旦享過福就很難再去過艱苦的日子。用過汽燈之後,各族的頭人們就不再滿足兒臂粗的蠟燭了,酥油燈那點亮更不值一提,在氈帳裡掛上一盞不可直視的琉璃燈才能顯出身份。
這一來汽燈和油料倒是好賣了,卻苦了石蠟作坊。他們生產出來的各類蠟燭銷量巨減,富人們都去買汽燈了,窮人照樣還是捨不得沒事兒點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