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豐收的季節(1 / 2)

小說:大宋有毒 作者:第十個名字

事實上沒有官府提供白疊子花籽、沒有必要的培訓指導和收購指標,自己種植白疊子花還是很不靠譜的。

棉花種子需要用硫酸脫絨,還得拿熱水浸泡催芽。前者是洪濤根據後世農業技術發明的絕招,後者則是回鶻農民世代總結出來的竅門,兩者合用效果應該更佳。

進入五月份之後,好訊息一個接一個的傳來,讓洪濤都有點目不暇接了。先是肅州城建造完成,質量如何沒親眼看到,但週一日和王大的信裡都不約而同的用上了一個詞兒,堅不可摧!

想來有王七這個融匯中外的建築天才在,新肅州城必然不會成為豆腐渣工程。

接著是王二的統計數字出臺,涼州城附近的拓荒田播種白疊子花宣告初步成功,出苗率很高,甚至比回鶻人的還高。

這讓幾位回鶻農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把原因推給土地,說這裡的土地太肥沃。其實這和硫酸脫絨的效果密不可分,原理嘛,洪濤也不清楚,反正後世棉農就是這麼做的,肯定有原因。

然後是化學實驗室的王四和王五攜手,經過兩個多月的不斷試驗,終於把無水乙醚給弄了出來。王十四好奇心太大,非要試試官人所說的『迷』醉效果,結果被連夜送到了涼州城,見到洪濤時還處於半昏『迷』狀態中。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被免除實驗室試驗員身份一個月,專門負責打掃實驗室和院子。敢於挑戰規則的人,不管後果如何,都要受罰。

還沒等洪濤的笑容完全綻放出來,黃懷安又來獻寶了。土銑床和車床沒什麼突破,但他把紡車給改造了改造,提高的不算太大,四倍而已!

紡車,就是把絲、麻之類的纖維捻成線的工具。最初人們是用手捻線,太慢了,後來才發明了手搖紡車,由錠子給線加捻,速度快了很多。

涼州『毛』紡廠就是採用的此種生產方式,先把處理過的羊『毛』變成『毛』線,再用織機織成布匹,才能製作『毛』料布匹。『毛』紡廠的『毛』線產量並不取決於織機的多少和先進與否,而是看紡車工人能紡出多少『毛』線。

和絲綢、麻布比起來,『毛』線多了一個用途,它可以不透過織機編織,用手工織造『毛』衣『毛』褲,但在紡線的環節上沒任何差別。

可是棉布就沒這個優勢了,誰也不會自己拿棉線編織衣服穿,必須織成布才有用。這麼一來,紡線就成了限制織機產量的環節,太慢了。

北宋有一種大紡車,可以上幾十個錠子加捻,由水力驅動,一晝夜能紡百十斤絲麻。不過這種紡車紡出來的線太細,用於絲綢和麻線這樣的超長纖維可以,羊『毛』和棉花的纖維相對較短,再這麼紡線就不成了,強度不夠,很難用於織機。

黃懷安改造過的紡車上有四個加捻錠,雖然速度上沒有大紡車快,但紡線的粗細可調。配上變速箱之後依舊能用水車驅動,這樣就暫時解決了紡線環節的產能不足問題。不能說直接提高了四倍產量,但兩三倍還是有的。

為啥說是暫時呢,因為事物總是在發展的,紡車升級了,很快就會有人去琢磨織機。只要有足夠的利益驅使,織機早晚也會升級,然後黃氏紡車就又落後了,還得繼續升級。人類的科技就是這麼你進一步、我追一步交錯著發展起來的。

“官人,屬下偷偷試過了,此物確實犀利,一寸厚的松木板被穿了這麼大個洞,渭橋鎮的鋼甲也防不住。就是距離太差,十五步外無法把控準頭。”

做為科技帶頭人的王大頭肯定不甘落後,他也提著一個皮袋子來獻寶了,還是偷偷『摸』『摸』的,說話聲極小。

袋子裡是把一尺來長的前裝手槍,模樣像極了十六世紀歐洲的燧發槍。其實它就是燧發槍,之所以造成了這個樣子,完全是洪濤手繪圖紙的功勞,王大頭忠實的把圖紙上的一切還原了出來,絲毫不差。

還多了點東西,銀飾。王大頭這個『毛』病看來一輩子都改不了,不管做什麼總要盡善盡美,哪怕只是個試驗品,依舊要在槍身、槍柄鑲嵌上精美的銀飾,以體現他的手藝不俗。

“再長的槍管還是無法制造?”洪濤對這玩意連試試的興趣都沒有,它沒什麼實用『性』,在戰場上連把手弩都不如。更沒有成本優勢,完全靠工匠手工打造,產量非常低。

“管子倒是能做出來,就是裡面的三根膛線不好弄,入刀稍微有些偏差就會有深有淺。”一提起這個問題王大頭那隻殘廢的右手直哆嗦,他真想親自上陣挽回名聲上的損失。

“不急,慢慢來,細管有困難就先弄粗管,熟能生巧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