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且城池眾多,攻城對宋軍來講是熟練工,可是守城對西夏軍隊而言就不太拿手了。就這麼一座城一座城的爭奪下去,用不了幾年興慶府也得易主。
“大哥派去烏鞘嶺的偏騎可有斬獲?”一提起涼州戰況,仁多保義也是無可奈何,但又不能不管不顧。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把烏鞘嶺拿下,這樣涼州城裡的宋軍就算死定了。
“……那裡的地勢更難以攻打,昨日白浪族就已經返回,三千人馬只剩一千,通往關隘的幾百米山路已經被咱們自己兒郎的屍身堵死了。那裡守衛的是大宋天武步軍,宋人皇帝的親衛,看樣子這次宋人是要和我朝拼命了。”不提烏鞘嶺還倒好點,一提又惹來了仁多保忠的唉聲嘆氣。
宋人多仁,只要不使勁兒擠兌,有事沒事兒再上表說幾句軟話,一般都能相安無事。這也是先帝奉行的一貫政策,親宋抗遼。
可是自打梁太后掌權之後,西夏朝廷的態度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急轉彎,改成處處和大宋作對了。
這下真把大宋惹急了,傾盡全力這麼一擊,立刻就看出了兩國的差距。合算以前宋軍並沒盡遣精銳和西夏作戰,至少沒把帶著火箭的軍隊派出來。
雖然涼州城內的宋軍沒有任何旗號,但從烏鞘嶺的天武步軍推算肯定更精銳,否則怎麼可能讓天子衛率當輔兵呢。
至於說到底是什麼軍隊,仁多保忠也猜不出來,他覺得很可能是從遼國戰場秘密調回來的。一想到這裡心底就更涼了,搞不好這次還有遼國的事兒。
宋人從遼國邊境撤走精銳部隊,遼人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可他們一沒趁機南侵、二沒透露訊息攪渾水。這說明什麼?說明遼國和大宋暗中有勾結,是要聯手滅了西夏。如果這兩個龐然大物沆瀣一氣,西夏還真難逃厄運。
“兄長不要過於懊惱,弟以為涼州不可取,不如南下烏鞘嶺。雖然那裡關隘險峻,可嶺上守軍數量有限,只要不畏生死就有奪取的可能。正面強攻難以如願,還可從嶺背後攀援而上,用十個人換一個守軍有何不可?我們兄弟手中還有兵馬四萬餘,只要奪回烏鞘嶺,截斷涼州城援軍的通道,這座城早晚還是要拿下的,我就不信宋軍全能不吃飯!”
仁多保義對政治沒什麼天賦,但做為領兵打仗的將軍還是很不錯的,沒有死心眼,也善於尋找敵人的弱點,出招還特別狠,居然要用屍體把烏鞘嶺堆下來。
“……若是涼州守軍出城相救,我們則在半路截殺!妙妙妙,攻其不備、攻其必救,吾弟兵法又有精進。如此甚好,來人,喚各族掌兵議事!”
仁多保義說的辦法讓仁多保忠喜出望外,這才是西夏軍隊的作戰風格,用起來是那麼順手,而且可行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