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高大上同志造的暖棚,總共八個,每個半畝地大。為啥只造了八個呢,以為太費玻璃,還是最先進的平板玻璃。八個暖棚就能種出夠洪濤和孩子們一冬天吃都吃不完的蔬菜,再多就沒意義了。
其實四畝地全種蔬菜的話有點太多了,尤其是照看的人手夠再加上精耕細種,收穫的時候根本吃不過來,很多綠菜又不能久放,只能四處送人。
後來洪濤乾脆騰出兩個暖棚專門種水果,由於暖棚的高度有限,喬木類的無法種,只能選擇比較低矮的種類。找來找去,洪濤找到了兩種比較好吃又比較稀奇的物種,哈密瓜和西瓜。
哈密瓜,西夏人和回鶻叫它大甜瓜。顧名思義,它原產地就是新疆一帶,也就是玉門關以西。啥時候有的不清楚,反正宋代肯定有了,因為這些種子就是來湟州交易的回鶻人帶來的貨物。
在古代農作物種子也是一種比較值錢的財物,好種子價格很貴。當然了,這得是在大家都有信譽的年代裡才會值錢,像後世一樣假種子遍地,那就屁錢也不值了。
西瓜宋朝也有,但中原地區沒有,西夏人少有種植,也是剛剛學會不久。但到了南宋時就比較普遍了,至少洪濤在廣州就吃過。據說是金人最先大面積種植的,然後傳入了南宋,成了大家消暑解渴的水果。
後世也有一說漢代就有,好像是在漢墓裡發現了西瓜種子。但在北宋市面上,一年四季真見不到這種巨大的水果,皇宮裡都沒有,民間應該就是沒有吧。也可能漢代有種植,但沒普及,後來隨著換代就把這種宮廷物種給斷代了,誰知道呢。
洪濤的西瓜種子是在溪羅撒上貢的西瓜裡得到的,他只要找到點好玩意,沒見過的,就會送過來表示忠心,以免被斷了軍火供應,在這一點上他比次仁貢多明白多了。
經過一夏天的培育,兩種瓜的產量一般,但口感還湊合,也讓洪濤指定為在冬天種植的經濟作物。待到十月底就派人送一車回開封,給大舅哥嚐嚐鮮,也算是個稀罕物。
但一畝地西瓜少說少說也有一兩千斤,還剩下這麼多幹啥用呢?全分給大家嚐嚐鮮好像太奢侈。目前湟州還是窮,自己用錢的地方也多,乾脆,還是給湟州打廣告用吧。不求能賣多少錢,當做湟州特產算個噱頭也成嘛。
六子在吃第一塊西瓜的時候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張開的嘴,就差喊出向我開炮了。這麼奇怪的水果,看著就不像人間的玩意,神仙能吃的凡人不一定能吃。
“一貫錢一塊!”但是吃完兩塊之後,六子還想伸手去拿第三塊。這玩意水又多、味道又甜,還有紅燦燦的顏『色』,賣相很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