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吧,這麼遠也能刮過來……先等等,這玩意有毒,回去叫人帶我過去看看。”鹼廠建在西邊的懸崖上,守著一條小溪,是製造純鹼和火鹼的地方。
這兩種原料工業需求很大,光靠購買土鹼成本太高,乾脆就上了呂布蘭法,直接用硫酸、木炭粉、石灰石和食鹽工業化生產碳酸鈉。
這種辦法簡單,原料也便宜好找,產量大。但有個問題,呂布蘭法會產生一種有毒的副產品,氯化氫氣體。它不光味道難聞,還對人體傷呼吸道有很強的刺激和腐蝕作用。
鹼廠裡的工人基本都是戰俘,可戰俘也不能白白消耗,那樣做太不人道了。要是沒辦法處理洪濤也就認了,但凡能解決還是想想辦法比較好。畢竟馬尾城裡還有那麼多不是戰俘的居民和商人呢,不管戰俘還是百姓,這可都是財富啊。
其實氯化氫氣體還是很有用的,只需要把它想辦法溶於水,就能得到一種非常有用的基礎化學產品,鹽酸。
辦法就不用洪濤自己想了,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已經給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把煙囪裡的氣體引入一座裝滿了焦炭的塔,利用焦炭眾多的氣孔增加接觸面積。
再從上面不斷往下淋水,硫化氫氣體就會有很大部分溶於水中,然後形成濃度不同的鹽酸。如果工藝足夠成熟,濃度還是可調的。
“這就成了鹽酸?真神奇……”十天之後,一個簡易的焦炭塔建成了。它還很小,只是做為試驗使用。
但效果還不錯,高俅看著手裡的試紙呈現出強酸顏『色』後,洪濤在他眼中就已經基本是神了。有毒還沒用的廢氣,讓自家先生簡單的轉化了一下,居然就變成了非常有用的化工原料,太尼瑪給力了。
“齊了,本官這回有事幹了。去把孩子們都叫來,讓他們也看看化學的力量。先把這些廢氣解決掉,咱們再去忙別的。”洪濤也挺高興,這可是他第一次用這種辦法制造鹽酸。
當年在金河帝國時也沒想起來玩這個玩意,主要是那時候的化學制品工廠都離市區很遠,還建在熱帶雨林裡,空氣溼度大,煙霧根本飄不了那麼遠。
大冬天的人們都在貓冬,馬尾城西的鹼廠裡倒是幹得熱火朝天。每座制鹼爐旁邊都用木料和金屬固定件搭起來堅固的架子,架子上託舉著一個明顯比煙囪粗的木質筒子,就好像給煙囪套了一個消聲器。
但這個裝置不是消除聲音的,煙囪們套上它之後,唯一的變化就是冒出來的煙霧淡了、顏『色』白了、味道輕了,除此之外好像也沒啥大用。
不光沒用,戰俘們又多了一個活兒,就是輪著班的用壓水機往筒子裡壓水,但是禁止去觸碰從筒子下面管道里流出來的『液』體。其實讓去碰也沒人碰,那些『液』體味道非常難聞,離近了眼睛都睜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