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它是河北境內數一數二的大河,寬且深,水流湍急、滾滾向東,頂的上兩個白溝河。沒有了這座橋樑,遼軍得繞路一百多里才能從上下游的橋樑渡河北上。
不過洪濤沒有破壞大橋的橋墩,只把橋面炸斷十米左右。假如將來新軍不得已還要從此南撤,依靠工程兵的架橋能力,一兩個時辰就能把缺口補上,算是給自己留條退路吧。
這就是有精確地圖的好處,可惜山川督察院成立年頭不多,對析津府再往北的地形地貌無能為力。不過就算有地圖洪濤也不想再往北了,拿回析津府就掌握了燕山天塹,遍佈寨堡好好經營幾年,很容易和遼國在對峙中佔據優勢,再向北拓展毫無意義。
那邊的地形氣候根本不適合農耕民族發展,耗費巨資搶回來再扔掉就為了說出去聽著給力?那不是有病嘛。
假如神宗皇帝還能信任自己,帶著新軍掉回頭先把西夏幹掉才是正事兒。別看它只剩下一小半國土,可留著終歸是個變數。
只剩下宋遼兩國一南一北和平相處挺好,按照北宋的經濟發展規模,拖得時間越長對遼國越不利。根本不用大動干戈,只需資助渤海人、阻卜人讓遼國內亂,就可以趁他病要他命。
“阿速死力,讓你的族人分成幾批去前面報信,就說新城的幽州漢兵造反,燒了草料和無定河大橋,攻擊固安未果撤向永清,已經被你的渤海兵攔截打敗。大部分幽州漢兵戰死,少部分正逃往白溝河。”
現在洪濤沒功夫想太遠,析津府就在七十里外,不出意外的話天亮時正好趕到。按照山川督察院的情報,無定河北岸駐軍不多,耕種的農戶不少,析津府附近只有兩萬多皮室軍和幽州漢兵。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如何能避免意外呢?那就是給敵人添亂,讓他們被各種各樣互相矛盾的情報把腦子弄成一鍋粥,越猶豫不決、瞻前顧後、疑神疑鬼,新軍的麻煩就越少。
渤海兵打仗就算了,但當個報假信的最合適不過。這些來自深山老林的靺鞨人以待人誠懇著稱,沒那多心眼兒,誰會想到他們突然碰上一位真神呢。要不說老實人學壞最可怕,能把人騙得一愣一愣的。
卯時之後天空稍微放晴了一點,月亮依舊看不清,羞答答的藏在雲層後面。不過有總比沒有強,藉著微弱的月光,驛道兩側全是收割過的農田,一眼望不到邊。走上兩刻鐘就和沒動地方一般,景色依舊如初。
“此地比大名府不差,稍加經營就是魚米之鄉!”越往前就越接近自己的家鄉,哪怕洪濤明白這時候的析津府和後世的北京沒多大關係,就連位置都不太一樣,但仍忍不住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