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助手講了。大家的意見只有一個,凡是有可能對駙馬提供便利的事兒,就是工匠們最高的追求。不管能不能成功,幹!大家一起幹!
於是一個課題攻關小組就自發成立了,以提出想法的王大頭為主、熟悉神臂弩結構的彭大為輔、武家負責按照王大頭的要求提供各種尺寸的彈簧鋼片。
雖然彈簧鋼還無法人為控制出產,只能在差不多的幾種原料調配下碰運氣,但武家依舊盡其所能,讓遠在渭橋鎮的武二一家把最好的彈簧鋼儘可能節省下來一些送到湟州做試驗。
古人不是說了嘛,眾人同心、其利斷金。
在幾家人跨行業的齊心協力下,第一把鋼板弩只用二個月不到就試製成功了。效果嘛……不太理想。
倒不是說射程和威力上比不過傳統複合弩,而是彈簧鋼片如果薄了的話很容易產生變形,回彈不是很完全。厚了呢,弩的重心又太靠前,使用和攜帶起來都不太順手。
這可不是工匠們得出的結論,而是經過親從官專業弩手很多次試射後的專業評價。
有件事兒忘了提,在這次的神臂弩改進計劃中,苗魁一反常態的給予了全力支援。
做為一名傳統軍人,他對火箭什麼的總有牴觸情緒,但對改進傳統兵器舉雙手雙腳贊成。提供足夠專業的試射手並給出公正的評價,就是他能付出的全部支援。
“不管如何難用,此弩必將成為我朝禁軍利器。快快拿給大人過目,如帥司大人不嫌棄,我等願改用此弩。”不管鋼板弩有多少缺點,苗魁都非常看好這種新武器。他原本就是弩手出身,對弓弩的理解不可謂不深。
北宋的神臂弩為何造價那麼高,就是因為北宋沒有大量犛牛角可用,不得不用布匹和茶葉與吐蕃人交換。假如能用鋼鐵取代,哪怕效能上稍微差一點也是個大進步。
大規模戰爭比拼的不是某樣武器的效能,這時候數量往往要比質量更重要。
舉個例子,二戰時期的德國坦克、戰鬥機效能都很強,但盟軍憑藉美國源源不斷的輸血和前蘇聯雄厚的工業製造能力,生生用數量拖垮了質量。
你再厲害產量跟不上也是枉然,人家打壞了一輛補充兩輛,你打壞了一輛半輛也補充不上,最終失敗的還是你。
鋼板弩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北宋禁軍可以大量裝備此種不受天氣、溫度、溼度影響,且壞了之後能及時補充的遠端武器,戰鬥力馬上就會提升一大截。
不管西夏有多好的牛角,母牛下崽的速度、公牛長角的速度肯定比不上鍊鐵爐快。再說了,製造一副好的弩臂要以年為單位,可是鋼板弩的弩臂製造時間只需要用天來計算,這個速度隨著工匠們對工藝的熟練程度還在不斷提升。
只要工匠們找到了最合適的資料,工業化生產的特點就會顯示的淋漓盡致。越是數量大,它的生產速度相對就越快、成本還越低。質量嘛……就和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差不多,想有區別反倒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