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了心思,再麻煩也不嫌棄,副作用再大也不顧,一心一意的壓制和消弱軍隊的權利。
他們採用的辦法基本是兩個,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中央盡收天下勁兵,列營京畿,以備藩衛;地方毀城隍、撤武備、將兵分離。
解釋起來就是把全國的精兵都弄到首都來,再把地方上的防禦工事,比如城牆堡壘啥的都拆毀、武器裝備也不給新式的,再頻繁調動軍隊駐地,使每位主將都沒機會在軍中形成自己的班底和勢力。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時刻防備著自己人叛亂,就算有地方官員想造反,也沒有足夠的軍力和裝備,把內部自相殘殺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裡。
要說這個辦法也是挺管用的,終宋一朝,不管是南宋還是北宋,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內戰,就算是農民起義的規模也遠遠小於元明清三代。
原因就是因為地方武裝太弱了,扛不住中央禁軍的打擊,根本就沒有蔓延的機會。
但這個辦法副作用也非常大,降低了抵禦外族侵略的效率。就像是一個人把雙手給捆了起來,縱然不會傷害自身,也沒法和外人打架了。
要說兩宋也夠頑強的,硬是捆綁著雙手和北方民族硬抗了幾百年才被打死,要是能把這些束縛解開,哪怕就放出一隻手呢,估計也不會落得個被人武力滅國的下場。
目前在汴梁城附近就集結著二十多萬禁軍,還有十多萬禁軍要去邊境輪流駐守,原則上是三年一輪換,叫做更戍法。
禁軍全是採用募兵制,所有人一旦入伍就得服役一輩子,直到退休為止。這些職業軍人裡有世代當兵的軍人世家,也有從各地方軍中遴選出來的精兵。他們是可以帶家屬的,當兵對這些軍人而言就是一份工作,拿工資養家。
除了這不到四十萬的禁軍之外,各地還有總數達六十多萬的廂軍。和禁軍不同,廂軍的主要任務不是打仗,而是勞役,有點像新中國建國初期的農墾兵團或者建設兵團。
大部分廂軍都會駐紮在本州、路、軍,平時參加地方建設,遇到邊患就充當禁軍的後勤部隊和協助角色,基本不會由廂軍為主去參加戰鬥。
廂軍的兵源除了招募之外,從禁軍淘汰下來的老弱病殘也會轉入廂軍,還有一部分就是囚犯。比如水滸傳裡的豹子頭林沖,他遭到陷害之後獲罪,就是被刺字發配廂軍服役的。
不過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的稱號吹得太大了,從南宋到北宋,兵力最多的時候也沒有這麼多作戰部隊可以教。
再說了,禁軍也不全隸屬於一個機構,如東京城內的禁軍就分屬於殿前司和侍衛司兩個部門。殿前司的禁軍數量少但特別精銳,比如諸班直都是從親軍中選拔出來的親軍,人數只有一千多,再與皇城司所轄的親從官部隊混編,組成了中央警衛部隊,共同擔任保衛皇宮和皇帝的任務。
但雙方又互不歸屬、互相牽制、彼此制約,皇城司無法指揮殿前司的諸班直部隊,殿前司也不能指揮皇城司的親從官部隊。
除了諸班直之外,殿前司下屬的捧日馬軍、天武步軍和侍衛司下屬的龍衛馬軍、神衛步軍都是宋朝最精銳的戰鬥部隊。統稱為上四軍,永遠駐守在京城裡,不用遵守更戍法去邊疆出戍。
此外城內外還駐有殿前司的神勇、宣武、驍騎、寧朔和驍勝四軍,各分為上軍和下軍,每軍有十個指揮使;
侍衛司的虎翼、雲騎、武騎三軍,每軍分左右兩軍,每軍也是十個指揮使。再加上水虎捷之類的水軍,反正據司馬光講,光是駐紮在首都的禁軍指揮使就有四百多位。
指揮使是宋朝作戰軍隊中的一個常用單位,每個指揮使手下有四百到五百士兵,騎兵略少、步兵略多,差不多相當於後世的營長。
洪濤擔任的殿前司都虞候僅次於都指揮使,也就是軍長,叫副軍長或者師長都可以。而且還多了一項監視軍官、執行軍法的職責,又有點像軍隊中的憲兵頭子。
不過這個職務一般沒有常設,基本都是臨時指派,擔任這個職務的官員全是臨上轎現扎耳朵眼、過河就拆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