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多事之秋(1 / 2)

小說:大宋有毒 作者:第十個名字

“王相,不知何事讓陛下如此憂心?”皇帝走了,王安石好像沒有跟著走的意思。 !

“乞弟族四月初攻佔了戎州,當地指揮使王宣戰歿。朝廷的招撫使已經出發,如果談不攏得派兵。這還是旁枝末節,北朝國內也有變故,遼皇洪基出皇侄淳于外,立皇孫延禧為梁王,時年六歲。以順軍節度使耶律頗德為南院大王、廣的軍節度使耶律仲禧為南院樞密、一戶部使陳毅參知政事,多事之秋啊……”

皇帝為什麼不高興宰相肯定知道,王安石也沒打算瞞著,這也算不得什麼機密,但確實不是好事兒。

鄰國內政人事發生大變故,宋國這邊得跟著緊張,誰知道來的是鷹派還是鴿派,以後兩國關係如何走向都是未知數,確實費腦子。

“王相所遼皇是否叫耶律洪基?”實話,洪濤對遼國的情況知之甚少,只知道一個蕭太后和一個耶律洪基,還是從後世武俠裡看到的。

假如是別的人他根本不會插嘴,但對於這位耶律洪基還是有些瞭解的,前提是後世的歷史書有一半是真的。

耶律洪基是誰?他被稱為遼道宗。大部分人對誰是遼道宗可能也沒有直觀印象,那換個法,他是龍八部裡和蕭峰稱兄道弟的那個遼國皇帝。在書裡他曾經舉刀對發誓,終此一生不讓遼*馬南侵。

事實還真是這麼做的,在他當遼國皇帝的任期裡,兩國基本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邊境打鬧都很少。但這和蕭峰沒半毛錢關係,一國皇帝也不會發這種幼稚的誓言,即便發了也不會遵守的。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兩國簽訂了和平條約,誰也不想打仗了、也誰都打不動誰。邊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夏國,這種局面下任何兩國發生大規模衝突都會被第三國趁機得利。

如果非從遼道宗個人身找原因的話,也有一條,是他非常喜歡宋國的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書法丹青也不任何一位宋國士人差。

他在當太子的時候和宋仁宗是朋友,私人交情不錯,也認同宋仁宗的治國理念。白了吧,他是遼國的大鴿派,主張與宋朝和平相處,最好能多交流交流化,不喜歡打仗。在這一點他非常像宋徽宗,當學者藝術家特別合格,唯獨不適合做皇帝。

他在位近50年,兩國之間關係也確實不錯,互稱南朝和北朝。據此人還熱衷佛法,在遼國境內到處興建寺廟沒少折騰錢,還在佛像後面寫過銘:願來生做宋人!

有這麼一位北朝皇帝,還是個長壽的皇帝,宋國的壓力會很多,不用整進入戰備狀態。要知道農耕民族在戰備狀態下是非常耽誤生產生活的,這方面是生的劣勢,相對而言遊牧民族要好受很多。

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當然不知道歷史走向,北朝國內幾個重要位置突然換屆了。必須高度警惕,估計不僅僅是警惕,邊境進入戰備狀態的命令肯定已經發下去了。在沒搞明白來這幾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之前,連皇帝帶宰相都會吃不香睡不安穩的。

“正是……駙馬有話但無妨,某如不信所言斷不會以花膏試之。”

駙馬這種若有所思的表情逃不過王安石的三角眼,為了能聽到真話又把往事提了出來。要不政客做什麼目的性都很強呢,每件事都會被他們利用到極致。

“遼皇生性仁和、喜好佛法,戰爭應是他最後的手段,如無大變應不會輕易以武力相向,此事略有警戒即可。我朝與北朝關係穩定,雙方好像也沒有開戰的*,大可不必惴惴不安。在下倒是有一事未知,王相可否為詵解惑?”

洪濤有個屁的看法,連遼國政局大概走向都不知道,想編都沒素材。不過只要知道了歷史走向,怎麼都能找到依據,馬後炮嘛。

“都尉但講無妨,此處不是朝堂,你主我客,出你口進我耳也。”誰王安石不會做人情商低誰是眼瞎,這個拗相公不是情商低,而是眼界太高。

話不投機的他懶得搭理,有一股子我了你也聽不明白的傲氣。但遇到能明白的人,他的話一點都不少,也很善解人意。

“北朝與我朝作戰孰優孰劣?”既然連花膏的事情王安石都沒讓自己失望,洪濤心裡也有了點底。這位宰相還不是太孫子,有些事情能。

“……北朝善騎利攻、我朝善器利守。”這個問題問的真不算高階,有關雙方軍事優劣的評估朝外朝內估計都快研究爛了,別宰相,恐怕皇宮看門的禁軍都能準確答來。

“如用我朝之利換北朝之利,王相以為如何?”這才是洪濤想要的話,遼國騎兵厲害、宋朝武器裝備佔優,能不能互換呢?

“互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