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7章 常寧的心思(1 / 2)

小說:宦海風雲記 作者:溫嶺閒人

一輛白『色』小麵包車,沿著國道向北飛馳。

車上除了常寧、李效侖和孫正邦,還有三個人的秘書和司機,基本上也把十二座的小麵包車坐滿了,常寧讚歎這麵包車坐著也蠻舒服的,李效侖道,這是前年民政部送給革命老區的禮物,全地區一共三輛,全靠前任書記去爭來的,縣裡當寶貝似的,平時都鎖在車庫裡,使用權由縣府辦主任直接掌握。

萬錦縣窮得叮噹響,只有書記縣長各一輛專車,都是二手吉普車,還有五輛舊吉普車和這輛麵包車,由其他常委、付縣長輪著使用,象人大政協,頂多也是一家一輛。

說到車,李效侖指著孫正邦說:“常書記,縣裡最辛苦的是正邦,他是管農業的,一年有一半時間在下面跑,也沒有配專車啊。”

孫正邦靦腆的一笑,“我都習慣了走路,坐上車反而不自在了。”

常寧認真的說道:“萬錦縣地面這麼大,管農業的沒有車可不行,這個問題我記住了。”

縣委書記帶著一名常委和一名付縣長下鄉,有點浩浩『蕩』『蕩』,興師動眾,連李效侖也不知道常寧的心思。

其實,下鄉調研是虛,一路察人是真,常寧不惜花半個月奔波,目的還是想看看李效侖和孫正邦,是否是他心目中的可用之人。

車到錦川河邊的錦川大橋,河對面便是萬川縣,掉頭向西,沿著錦川河溯流而上,是一條建在堤壩上的土公路。

因為不是雨水旺季,幾百米寬的錦川河水位不高,深可見底,一眼望去,水中卵石沉沙清晰可見。

孫正邦介紹說:“常書記,每年四月到八月,大概有一百三十多天,雨量最充沛,錦川河的水位至少比現在要高四到五米,也正是錦川河防汛抗洪的季節,在那些日子。”

常寧問道:“正邦同志,除了錦川河的防汛抗洪,全縣還有哪些災害容易發生?”

“常書記,整個萬錦縣都屬錦川河流域,大大小小的幾百條山谷小溪匯流到錦川河,其中一半的水量透過康樂河,因此,康樂鎮也是抗洪防澇重點,其他鄉鎮剛是泥石流為害最大……從一九五六年後的三十年的統計,共發生錦川河垮壩七次,康樂鎮受澇進水五次,全縣發生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災害一百五十一次,總共有三千三百多人死……”

常寧耐心的聽完,沒有馬上開口。

“還有生產中的災害,萬錦縣是花炮之鄉,全縣亡一共有大大小小的花炮廠兩百多家,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花炮廠,歷年都是大小事故不斷,我作過統計,二十多年來,有人員傷亡的事故五百多次,共有一千一百三十多人死亡,四千五百餘人傷殘……”

常寧聽了,心裡倒吸一口涼氣,這從小玩到大的鞭炮煙花,原來是用生命和鮮血做的啊。

“正邦同志,那你那個防汛抗洪辦公室和安全生產辦公室要加強了,回去搞個方案,將兩個辦公室合併,人員擴大一倍,費用正式列入縣財政支出,各鄉鎮都要設立專職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總而言之,最關鍵的,是落實安全生產和防汛抗災的制度化、專業化和專職化。”

孫正邦點著頭說道:“常書記,我在全國有關這方面的內部通訊報道中,拜讀過您的文章。”

“是嗎?我那是紙上談兵啊。”常寧笑了笑,繼續說道,“正邦同志,這個問題我們回去再詳細的討論研究,總之要重視,咱們的老百姓,傷不起啊。”

因為這次下鄉,常寧沒讓李效侖通知下面,而且具體的線路和停留點,都裝在他心裡,一路上省了不少迎來送往,一直到王家村,才見到大龍鄉的幹部。

這是王仁悟的家鄉。

吃過午飯,常寧站在村頭的渡口邊,久久的凝望著錦川河的對面。

那是寧家莊,老爺子出生的地方。

李效侖以為常寧要在這裡住一晚上,可他卻沒午休,下令開撥了。

常寧解釋道,咱們做晚輩的,要對歷史和前輩心存敬畏,這錦川河兩岸的兩位老前輩,一生恩怨糾纏不數,連錦川河也說不清道不明,咱一小輩人哪敢駐足窺視呢。

第一個晚上夜宿沙潭鄉,鄉黨委書記叫陳茂雲,讓常寧吃驚的是,不到三十五歲的陳茂雲是京城大學的中文糸本科畢業生,是銅山縣人,上大學前就是沙潭公社黨委委員,八二年大學畢業後主動要求回沙潭工作,這一主動,從鄉長幹到書記,很快的又過了五年。

常寧心裡感嘆,真是藏龍臥虎,誰說萬錦縣沒有人才啊。

倒是鄉長年維青,是本鄉人,五十多歲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