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看看手錶,離午飯時間還早,剛想躺著睡一會,就傳來了敲門聲。
隨著一聲“請進”,推門而進的是縣委付書記林正道,和縣委辦主任李效侖,及付縣長孫正邦。
林正道五十不到,是銅山縣人,但在萬錦縣工作二十餘年了,是老資格的黨務工作者,常寧來了以後,只是報到那天見過一面,還沒說上話呢,當下不敢怠慢,請三人坐下,習慣地給每個人分了一支香菸。
李效侖率先問道:“常書記,剛才我看見萬川縣的李書記,帶著他們劉縣長找你,你沒有答應他們吧?”
常寧有些莫名其妙,這個李效侖,沒頭沒腦的,“三位,你們說什麼呀,李書記和我在中央黨校待了半年,也算是老同學了,乘著開會,帶劉縣長過來認識一下而已,我能答應他什麼,連拉我喝酒,我都沒答應呢。”
李效侖看看林正道和孫正邦,長鬆了一口氣後說道:“還好,還好,都怪我,沒有及時向常書記彙報這事,幸虧現在還沒有答應他們。”
“呵呵,效侖,到底是什麼事啊,看把你們三個緊張的。”
林正道就著凳子往常寧身前靠了靠,接過孫正邦遞來的一張地圖,攤在了床上。
“常書記,你剛來,可能有所不知,李書記和劉縣長找你,一定是為了錦川河的水。”
“這是錦川河流域圖,錦川河發源於我的老家銅山縣,最後匯入錦江河,全長三百七十多公里,主要分成兩部分,上游在銅山縣境內,基本上是四季有水,而下游部分,就是我們和萬川縣的縣界,每年有六個月屬於枯水期,其中的陽曆十一月十二月及翌年一月,錦川河基本上是斷流狀況。”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我們和萬川兩縣境內的所有大小河流,都是錦川河的支流,錦川河斷流,說明這些支流基本上沒有水,這就是旱季,根據兩縣縣誌記載,一百年來,除了有六年,其餘是年年如此。”
“所以,每年的國慶節後,兩縣都要為旱季的用水發愁,未雨稠繆,蓄水救急,我們萬錦縣的有利條件,是有一個和錦川河相連的千頃湖,其所擁水量,足以支援我們全縣的生活和生產用水,而萬川縣卻受地理條件限制,地形普遍高於河床,每到旱季,他們只能望而興嘆。”
“九年前,為保證萬川縣在枯水季的用水,在當時地委領導的主持下,兩縣簽訂了一個為期七年的供水協議,每年由我們萬錦縣向萬川縣供水一千萬立方米,萬川縣則出錢支援我們縣財政,從十萬元開始,每年遞增五萬元,但是,這個協議在前年就到期了,去年的供水就出現了很大的糾紛,因為我們自己用水不足,只供應對方六百萬立方米,而萬川縣只支付了十五萬元。”
“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秋冬季節的枯水期來得早,所以,李書記和劉縣長找我們,是想提前和們敲定今年的供水計劃。”
常寧聽了林正道的話,瞧著地圖默不作聲,然後,慢慢的意味深長的笑起來。
“三位,說說你們的意見吧。”
林正道等三人互相看了看,都是不敢輕易開口,因為常寧笑得有些怪,他們吃不準一把手的真實法,便職業『性』的小心謹慎起來,千錯萬錯,不可在領導面前犯錯。
“哎,不說話,我就當你們放棄自己建議權了,以後別放馬後炮啊。”
常寧發覺這個林正道城府極深,而且對自己的戒意也很濃,便先拿話套住他,放棄建議權,等於是放棄自己應負的責任,真要出了事,你這個三把手即使不吐一字,也決脫不了幹糸。
“常書記,去年萬錦縣遭遇了近十年來最大的乾旱,我們因為供應了萬川縣六百萬立方米的水,而弄得自己最後差點沒水抗旱,老百姓怨聲載道,高書記,高書記就是因為這件事,而提前辦了退休手續。”
高書記是常寧的前任,常寧來之前,他就辦了手續走人了,根本沒見著人影,要不是李效侖提起,常寧還以為他是正常退休的,心道,這個李效侖也有些小心思,這麼重要的情況,為什麼不早點介紹。
“我認為,今年我們應該拒絕萬川縣的供水要求。”
孫正邦說得嚴肅認真,讓常寧心裡一怔。
“正邦同志,為什麼要拒絕呢?難道就因為他們去年只付了十五萬元錢嗎?”
常寧盯著孫正邦,對他的直截了當很是欣賞,他是管農業的,說出來的意見更有份量。
“常書記,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告,今年的旱情會比去年更嚴重,按去年的存水量估算,我們的千頃湖除了保障我縣的生